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0

政策扶持

⼯业⽂化的定义
2016 年 11 ⽉,国家旅游局局⻓李⾦在全国⼯业旅游会议
上提出⼯业旅游发 展战略:旅游 + 新型⼯业化。并指出:
⼴义的⼯业⽂化:指⼯业社会的⽂化,具有典型的⼯业时代特征。 中国⼯业旅游的发展迎来春天。
任何⼀个⽂化的产⽣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业 国家⼯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 LB/T 067-2017
2013 年,在湖南政府的⾼度重视下,《⻓沙市创建精品
⽂化是从⼈类的社会⽂化发展⾃然演变⽽来的。 ⼯业旅游示范点⼯ 作⽅案》制定,开放了 18 家⻓沙⼯业
旅游示范单位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发展的若⼲意⻅》(国发
狭义的⼯业⽂化:指⼯业与⽂化相融合⽽产⽣的⽂化,它的特征是 M2014N31 号⽂件)中也提到要⽀持各地依托⼯矿企业,
与⼯业活动紧密联系的。 重点建设⼀批研学旅⾏基地。可⻅, 旅游 + ⼯业发展潜
⼒巨⼤
我国的工业旅游虽然起步较晚 , 但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年 ,
钱其深副总理在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
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 , 并对加快发展工业
旅游提出了要求。是年 , 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于加快发展工业旅游和
工业 农业观光旅游的通知》 , 并拟定了《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草稿 ,
经济 非物质遗产
开展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单位推荐评选活动 , 确定首批工
工业 工业 业旅游示范点个 , 为规范和促进工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年 ,
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检
文化 物质遗产 旅游 查标准试行 , 为工业旅游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社会
文化
⼯业遗产 ( industry heritage ) 为⼯业活动所建造的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的⼯艺和⼯具、 此类建筑与结构所处的城镇与景观、以及
与其有关的各类物质和⾮物质表现。
国家⼯业遗产旅游基地 (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t base )
对⼯业遗产进⾏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较⾼⽔准的旅游设施与服 务,对全国⼯业遗产旅游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的旅游区。

以产业链溯源、体验新技术等要点吸引文旅消费群体,并以综合性平台的地位发挥整合作用,发
服务特色 挥长沙丰富工业文化资产的优势,提升工业文化
特色优势

理论演绎
eg :全域旅游是顺应全民游、个人游和自驾游的必然选择,同时还与区域经济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缩小城乡差距等密切相关,
定量 我国旅游学界关注到其积极效应,已有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还没有学者对全域旅游的文献进行系
分析 统梳理。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搜索载体,以 “全域旅游” 为主题词,截至到 2016 年 5 月 1 日,检索到包括报道性论文、研究性
论文等在内的 94 篇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基本轴线对其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明确研究不足与未来
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全域旅游研究有所启示。 cr :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_ 于洁
02 服务设计 用户旅程图
02 服务设计 服务蓝图
02 服务设计 商业画布
01 工业旅游 开发模式研究

人们不仅需要传统的旅游项目 , 而且需要新型的旅游产品 , 越来越多


的旅游者开始由单纯的观光游览转向观光、休闲、体验和学习相结合
的复合型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 工业旅游融求知与审美于 社区参与工业旅游是工业旅游 , 特别是工业遗产旅游可持
一身、集休闲与体验于一体 , 能够较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 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 对该问题的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的发展
求 , 也因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青睐。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但目前关于该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
尚未出现。基于此 , 笔者试就社区参与工业旅游的含义、
旅游资源外延的拓展 必要性和内容进行探索性研究 , 以期更好地指导工业旅游
社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变化促使人们从新资源观的视角来认识和利用 发展的实践( 2008 )
各种社会资源 , 旅游资源的外延也因此而得以拓展。如今 , 旅游资源已不
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资源观所认为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形式 , 创新的旅
游资源形式不断出现 , 工业资源即是其中的一种。将工业资源应用于旅游
业 , 不仅可以拓展工业资源的功能 , 而且是对旅游资源附加性的有效利用 ,
是旅游资源不断创新的重要突破。
“ 工业旅游就是指人们通过有组织地参观工业、科技、手工业、服务业等各类企业 ,
了解到某些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 , 并能从厂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产品
14 2007 综述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_ 张洁
工业旅游 (industrialtourism) 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产物 , 是一种融知识、
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项目。近年来 , 工业旅游凭借其可满足游客求新求奇心理需
求、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等优点逐渐被游客和企业所认识。本文根据
国家旅游局编《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书》所提供的工业旅游景点资料 [1], 分
析工业旅游项目的最新现状和发展趋势 ,
开展工业旅游的区域辐射全国 , 且地域分布呈现出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以拥有
工业旅游景点的 27 个省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 , 建立景点数量洛伦兹曲线 ( 见图 2)
可进入性 (accessibility) 是衡量一个旅游景区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交通不便 , 可进
入性差 , 往往成为许多风景资源难以开发、旅游业“疲软”的制约因素 [2]
经营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种类又集中在饮料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力、热
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开发模式研究:
这 6 个方面。这几类企业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生产线或美丽的厂区环境 , 可提供的旅
基于空间维度的开发模式:“都市综合型工
游项目比较丰富 , 易于开展工业旅游 ; 从游客角度出发 , 一般在工业旅游产品中 , 消费
者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以及平常根本接触不到的产品或领域有强烈的 业旅游、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名胜旅
游区的工业旅游”
兴趣 [3], 饮料、电力、药品都是与人们日常密切相关的物品 , 而炼钢、工艺品制作为
基于企业特点的开发模式:“专业型开发模
人们很少或根本接触不到的领域。这 6 类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量的 63.07%, 为经营
工业旅游项目的主要企业类型。 式、公园型开发模式、综合型开发模式、特
定型开发模式”
15 2002 综述 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_ 张睿 基于多元化角度旅游开发模式:“工业旅游
区域化发展模式;工业“生产”游与工业
工业旅游产品特征研究:戴道平认为工业旅游产品特征表现在“依附性、知识性、多 “遗产”游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游与常规
效益性和重游率低”几个方面。 吴相利则认为工业旅游产品的特征如下“以工业为产 旅游形态交融互补发展的模式”。
品的主题;工业产品生产与旅游产品生产同步进行;科普教育功能的突出地位;相对 基于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吴相利从工业旅游
稳定而有明确的市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产品的特有属性和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分
工业产品目标顾客研究:我国在工业旅游的目标顾客的研究上,没有大的突破, 没能 析出发:“城市型、商品型、中心型、景观
将大众的游客纳入到工业旅游目标顾客的范围内, 不能准确地反应工业旅游产品的影 型、扩展型、场景型、产品型、文化型、外 基本上都属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严重
响力和地位。 延型、综合型”等十大模式;黄芳从工业旅 欠缺,影响研究成果的客观性, 使得开
在目标顾客的构成研究中, 孙爱丽和朱海森认为工业旅游主要客源市场是学生和教师。 游企业的定位策略上:“自然景观型、艺术 发工业旅游重要性的说服力减弱;很少
马文斌等依据游客的旅游动机,将游客划分为“商务调查型、学习参与型和观光游览 型、民文化型、历史型、企业成长型、地区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工业旅游,没
型”三类。王宝恒指出工业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由学生、当地居民和游客三部分构成。 型”等 6 种模式。 有认识到工业旅游开发对工业企业自身
丁枢认为青少年是工业旅游的主力军。有关目标顾客的其它研究。 戴道平从工业旅游 我国在工业旅游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虽然取得 的巨大潜在价值。建议:
产品需求障碍角度来谈制约学生市场的因素, 对开发学生市场提出了具体有意建议。 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 然而也有不足之处, 从多角度、多学科来谈论工业旅游;做
尚群从工业产品目标顾客的“客源地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结构、职 研究角度比较的单一,多数限于从旅游角度 到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从企业经营
业构成、旅游目的、进行工业旅游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详细研究。 来看工业旅游,研究的视野受到桎梏; 各方面研究工业旅游。
01 工业旅游 开发模式研究 工厂观光旅游:从工厂的角度来看 , 工厂建设旅游设施让游客参观的原因在于:
通过让顾客参观能公开的生产过程 , 与顾客建立关系 , 加强消费者对公司品牌
的认知 , 并给消费者留下公司产品优质的印象。(触点)也有研究表明工厂吸
引游客是认为部分游客可能会成为工厂未来的从业人员。从游客的角度来看 ,
游客参观工厂是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 , 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新的
消费趋向的产生
02 城市意象理论与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 2012 )

从其发展模式来看,以工业城市整体作为旅游吸引因 林奇认为,公众意象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由许多个别的意象
素、塑造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已经成为客观要求。 重叠而成,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群体认知”。在他看来,虽然城市中的每个居
但是,在某些大中工业城市,由于用地十分紧张,工 民对城市的感应不同,但是同一个城市的居民对城市意象要素的描述有趋同性。
业建筑遗产及其遗址大多被清除,被保留下来的为数
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中工业城市怎样开展工 在林奇看来,综合意象或多或少是一组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意象,它们通常依
业遗产旅游,能否塑造工业遗产旅游形象? 据所涉及范围的尺度大致分为几个层次,使得观察者在迁徙过程中,能够按照需
求从街道层面的意象转入到社区层面、城市层面乃至大都市区域层面中去
凯文 · 林奇《城市意象》:五种要素,即道路、边界、
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认为这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
城市旅游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等,其中观光旅游是世界上
向性起关键作用[ 1 ]
最古老、最常见、最基本的旅游类型,也是目前中国旅游的基本趋势[ 6 ]。
从总体上看,林奇研究的核心是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
俞孔坚在探讨观光旅游资源的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时指出,环境中 85% 左右的
以及首先形成的心理意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的
信息都是通过人的视觉系统得到的[ 7 ]。因此,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时,应
环境意象、公众意象、综合意象以及城市意象的个性和
首先抓住物质环境的视觉特征进行组织与设计。
结构等。
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既要发展健全的城市功能,又要重视城市空间
环境的艺术创造,同时还要挖掘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单从空间角度看,
一个城市的特色由其特色区域、特色街道乃至特色建筑景观所表现[ 12 ]。
因此,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时,要根据城市意象的结构与个性精心组织和策划,
使旅游者因景观的鲜明对比和个性而感到满足。

城市层面的改动是巨大而困难的,工业旅游
旅游
可实 的设计更应该考虑可实施性,综合多方因素
线路 探求最性价比、可持续、顺应当地文化的,
施性
规划 而非为了寻求特性铺的广而大。—————
———科学分析 科学归类 借用大数据 结合、
评估社区意愿(自我)
03
03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_ 许东风( 2012 )
工业 分级
一般情况,主城区停产的工厂就会立即成为房地产开发热点地区。工业遗
遗产 与 产保护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处理工业遗产保护与老工业区重新开发改造的
保护 保护 关系,既不能把老工厂一推了之,也不能全盘保留不搞新的建设。这就需
规划 规划 要对确定的工业历史风貌区进行更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来取得二者的平衡。
把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统筹协调,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融合到新的城市
国际上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分为指定 (Designate) 制度和登录 功能中。
(Register) 制度。指定制度指对列入法定保护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如文保单位的保护制度。登录制度是文化遗产预备保护制度。目 保护规划基本内容包括总则、分级保护(划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
前我国指定制度是主要保护制度,而欧美各国多采取指定制度和 绿地景观、道路交通、市政工程设施、防灾、环境保护、旅游发展、主要
登录制度并存的双重保护制度。登录制度扩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 节点更新设计、近期建设、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专题。做好历史风貌区保护
概念与范畴,将单一的指定保护提升到全面的多类型的历史遗产 规划主要把握以下要点。
广义性保护。由于登录制度能够更多地将城市文化遗产纳入保护 ① 掌握工业技术特征。保护规划需要多学科参与,各专业人员配合协作。
视野,登录制度成为当前历史文化制定保护制度的重要补充手段。 不仅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学设计人员 , 还要相应的工业生产流程的专
门技术性人员 , 对工业遗产的技术价值特点掌握清楚。在城市规划设计人
登录制度保护面更广。使大量未指定保护的、没有受法律保护的 员方面 , 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技术素质 , 不仅需要具有全面、扎实的城市规
历史遗产纳入保护视野。登录制度在指定保护制度之前,建立了 划专业理论基础 , 还需要具有全面广泛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术 , 知晓文化遗
城市历史建筑的一个新保护层次,将单一的文物保护推向多元的 产保护、工业建筑史、建筑修缮技术等 , 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与建
历史遗产保护。建立登录制度目的是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 筑设计经验 ( 历 ) 和较高的综合技术协调能力。编制工业遗产保护性规划
广泛和全面。登录制度是指定制度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登录制 的现状调查阶段的要求高于一般规划 , 既要对基地的区位、上级规划对此
度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组织,通过普查、评价而登录的保护对象 地段的定位、基地内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物、构筑物、空间结构、景
名单可作为进入指定制度保护对象的候选名单,由政府职能部门 观特色情况进行详查,又要对该工厂所特有的工业文化和最有价值的生产
管理时掌握,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灵活性。 工艺流程等技术特征进行细致的调查,做出分析 , 掌握主要工业技术生产
流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形态特征,摸清工业区发展演变过程,从中发掘有
从全国文保单位各种类型占的比例来看,近现代史迹及其他类型 价值的历史建构筑物,理清建构筑物特征变化状况等。进而在调查分析的
只占总数的 14.8%① ,大量优秀的近现代文化遗产没得到应有保 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措施和再利用构想。才能判断哪些工业遗产的技术价值
护。 所在。
03
03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_ 许东风( 2012 ) ④ 工业历史风貌区详细图则 工业历史风貌区是指具有一定历史和
文化价值的工业生产建构筑物及其设施环境,也包括工业相关的生
② 确定保护与更新的基本目标。根据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 , 结合城市或地 活、活动场所。因为生活环境的形态往往直接反映该工业的技术特
区的功能定位,提出保护和再利用的原则和目标,工业区的复兴必须和城 点,例如,劳动密集型工厂的周围是大面积的居民区,冶金业常常
市的功能发展方向和功能分区紧密联系,工业历史风貌区的功能是多种功 依矿山而建。保护工业环境尽可能存留些和工业遗产相呼应的具有
能的综合。 代表性意义的环境,例如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遗产要保护工厂与围绕
③ 工业遗产保护优先的整体规划。从工业遗产保护优先为出发点,发挥城 其周边的居民区这种相邻关系,也就是保护工业环境,需要采取整
市规划空间资源调控作用,对片区地块的划分、布局、道路系统规划突出 体保护的方式。重钢工人居住区渝钢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
保护和再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规划道路应绕开工业遗产,避 工人住宅区,渝钢村还配建了钢花影剧院等公共设施,这些都属于
免人为对工业遗产的破坏,尽量尊重原有的路网肌理。在工业历史风貌区 工业遗产历史风貌区的范畴。由于工业区面积大,流程长,工业遗
的地块规划用地性质为有利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性质,例如文化设施、绿地、 产分布散,历史风貌核心区的范围不一定是一个完整闭合的范围,
广场或商业用地性质等,尽量不作居住用地性质,因为,二者协调的难度 可以划若干个核心区共同构成工业遗产核心保护范围,这是与民用
较大。在地块中划定工业遗产合理的保护范围 , 明确原貌保护、风貌特征 建筑遗产不同的特点。对风貌区内的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建构筑
保护的界限,提出再利用的方向。在历史风貌区规划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 物和设施设备保留主要部件特征,将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体现
共开敞空间,在其周围区域规划住宅商业用地,这样可以缓解保护与开发 特色的工业景观、重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等,划定为核心保护区的
的矛盾。例如,北京焦化厂保护与更新方案规划了四个功能区,即综合服 范围,周边一定区域划作建设控制范围。例如重钢的工业历史风貌
务功能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工业特色风貌区、高尚和谐新城区。工业遗 核心区范围由工业生产全流程的主要环节组成,包括炼焦厂的炼焦
产集中的区域规划为工业特色风貌区,成为工业主题公园和创意产业积聚 炉、炼铁厂的高炉和热风炉、炼钢厂的转炉、精炼炉和连铸机车间、
区。工业特色风貌区是工业风貌特征最为鲜明的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 轧钢厂的轧钢车间等。 对工业历史风貌区内的每栋建构筑物进一步
保留原有的基本格局和工业风貌特征,将工业遗产地转化为城市休憩开敞 细分保护要求。不是所有的工业遗存都按历史建筑的要求保护,对
空间并加入适当的公共文化设施,融入城市系统功能。在不影响工业历史 于大量性一般的工业遗存根据其风貌特点再细分不同保护和改造要
风貌区特征保护的前提下,在其周边用地布局开发的功能。总体上四个功 求,这些构成工业风貌的建构筑物既不能像工业历史建筑一样的保
能区疏密有致,在开发量上做到总体平衡,风貌上强烈对比,彼此衬托。 护和控制,也不能大拆大建,可根据不同的工业风貌价值,划分为
通过保留的铁路系统、架空管线和皮带运输通廊把历史风貌区的个体串接 更新建筑和改造建筑。在 1 : 500 的实测地形图用不同色块予以区
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把四个功能区联系在一起,形成新旧共生、特色鲜 分保护建筑、更新建筑、新建区域,表明不同的更新改建和新建要
明的城市新区。 求,工业历史建筑的不同部分都是不同时期建造的,除了对建筑整
体的信息表述外,还须分别对建筑屋面、外墙、门窗、内部空间、
装饰的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保护要求。(图 6.7 )。
03
03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_ 许东风( 2012 )
⑤ 规划要求具有弹性和刚性 由于规划编制的难点在于地区发展
的动态性、产业功能的多元性,地区未来走向具有一定的不确定
性。因此,规划是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的。对于工业历史风貌区
而言,在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刚性要求下,也要有规划的弹性,将
更符合地区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工业遗产特有的文化氛围是地区
活力的源泉,工业遗产实体保护是重点,对待工业遗产我们采用
一种谨慎的态度,尽量多的保留下来。但是还有关注环境和空间
的改善和再利用,保护工业特色的格局、尺度和环境等虚空间,
营造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场所,才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统一。
此外,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的各种矛盾复杂,规划需要协调的
问题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的,老工业区改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过程,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这一对矛盾中,力求找到一个
恰当的平衡点,保护要求既要有核心区保护的规定性,对建设控
制的指导性,也要注意规定过多、过细也会影响下阶段进一设计
创造的余地,甚至让一些投资人望而却步,导致规划无法实施。
因此,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的控制要求要注意留有一定的弹性,为
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的保护方法留出空间 [123] 。

保护与利用的互促关系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保护中密不可分的互促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利用是保护的有效形式。
把保护、恢复和重新利用历史建筑同城市建设的过程结合起来,使它们具有文化意义、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
利用是保护的有效途径 实践已经证明城市文化遗产冻结式的保护方式是行不通的,尤其老工业区的土地是城市再开发建设稀有的土地资源,工业建筑
自身建筑艺术性不突出,不如文物古迹受到重视,大面积保留很难得到普遍的认同。因此,工业遗产必须通过再利用发挥使用
保护前提下的再利用 价值才能得到更多的保存。大多数的工业遗产都是通过合理再利用的方式保存下来的。
保护工业遗产主题性特征和技术信息是再利用的前提。既要防止“博物馆”这种单一僵化的保护方式,又要防止“面目全非”
地利用破坏真实性。关键是保护性再利用原则的把握,在严格保护外观及主题特征的前提下,审慎、适度地对其进行适当地调
整和完善,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展示历史的可读性,保留建筑的空间特征、技术特征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是成功的再利用方
式。虽然改造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是要保护和展示建筑的文化价值,而不是抛弃原有特征 [141]
03
03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_ 许东风( 2012 )

当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了西
方世界,以制造业为特征的传统工业由于生产成本等
因素纷纷搬迁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或关闭,城市经济 城市复兴运动首先是英国从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开始。城市复兴的目标是广泛的多元化
结构发生转型,城市作为生产制造中心的性质基本终 的,复兴的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城市复兴地方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和引领作
止,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基地和消费的场所,直接导致 用,政府投入资金用来营造投资环境,如改善基础设施、修复历史建筑、平整荒废土地
了城市出现了大量建筑和土地被闲置,环境品质下降, 和美化环境面貌,发挥吸引民间企业投资的杠杆效应,为推动城市复兴带来充足的资金。
大量劳动力失业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城市问题。这种衰 英国城市复兴的策略凸显了一种以创意为路径、以消费为杠杆、以人文为本位的“旧瓶
退在那些传统工业城镇、城市甚至区域表现得尤其明 装新酒”城市改造新思路。
显,特别是在传统上以化工、纺织、钢铁制造、重工
业、造船、港口、铁路运输和采矿业为支柱产业的地 工业遗产保护助推工业城市复兴 其他类型的城市复兴 ---- 媒介变化
区。在诸多的问题面前,人们开始反思,结果是新城
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提倡回归城市中心,主张在旧城 以创新型文化产业为切入点。
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强调社区的功能配置,强调社区 当西方国家迈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整个全球经济从生产型经济进入体验型经济形态
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之后,城市发展的新问题,不是如何推倒旧城、建造更多的新城,而是如何有效整合
城市发展几百年来积累的旧有资源,创造出新的价值。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英国大都市计划》提出了 这与工业时代以“营造”的城市发展思路大为不同,不再是美国著名规划学家刘易斯 .
“城市复兴”概念,关于“城市复兴”的概念,英国 芒福德形容工业化的城市为“容器”,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准也不再是有多大的规
前副首相普里斯克特解释说,“城市复兴就是用可持 模,能装多少人,有多少高楼大厦,积聚了多少财富等,即不以经济规模作为城市发
续的社区文化和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来恢复旧有城市 展的唯一衡量指标,而是以市民的幸福感、环境的宜居度、文化水准等综合指标来衡
的人文性,同时,整合现代生活的诸要素,再造城市 量。从西方国家城市更新及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战后西方城市特别是旧城
社区活力”。 更新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邻里重建-社区更
新的脉络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
对于城市来说,城市复兴涉及到已经失去的经济活力 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人们不再认为
的再生或振兴,恢复已经部分失效的社会功能,处理 建筑物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把它看作一个动态的事物,大拆大建的做法逐渐遭到人们
未被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恢复已经失去的环境质量 的摒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发
或改善生态平衡等等。 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成分。
03
03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_ 许东风( 2012 ) 工业城市文脉包括工业遗产文化内涵,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是延续
工业城市文脉具体行动,主要表现为城市传统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
的延续和发展。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历史的产物,城市形态的产生、
形成和发展,都存在着某种规律,并且反映出特定的地域结构形式。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历过彻底的产业革命阶段,发展到现在已有 200 多年的时间。 城市的空间形态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表象上,城市空间
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如英国,已达到 92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早已完成城市化的 形态是城市各组织要素在三维立体上的形式,如城市网络和肌理;
成熟停滞阶段,进入了一种自我调整完善的过程。西方城市建设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城市社会和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构成中的物化形态,
已经不完全是城市物质环境或体形空间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问题。 是特定地理条件下,城市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是城
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特色的主
要载体,城市特色正是人们对城市形态的特点、识别性、艺术性的
然而,我国的城市化正处在中期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和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有 概括,它存在于人们的“集体记忆”之中。它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
的城市核心区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而有的地区甚至还处在工业化初期。我们面对的 城市土地使用、道路网、街区、节点和发展轴等可见物质实体以及
首先是大量农业剩余人口进城的问题,城市复兴既要面对农转非、城乡统筹发展这样 其他不可见的非物质因素。城市空间形态的保护是城市特色保护和
的大概念,也有新城区的拓展、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 塑造的立足点和重要方法。就城市总体特色而言,城市天际轮廓线
和城市肌理的保护和再创造的方式是保护和发扬城市特色的重要方
面。
面对城市复兴的复杂性和渐进性,要吸取国外曾经大拆大建的经验教训,现在要切实
重视通过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来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和活力,对工业遗产地采取小规模 维护历史城市固有的空间品质和环境特征对于提高城市的特色和美
渐进式地更新,突出工业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以这些可持续发 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文化传统、历史环境是构成特色的关键因
展的措施来推动城市老工业区的复兴。 素。在城市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都形成特定时期特定的形态特
征。

利用工业遗产价值构建紧凑型综合城区 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凸显城市历史文化要素,张扬城市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个性,已成为确立城市竞争优势的特殊手段。法国社会学大师布尔
迪厄( Pierre Bourdieu )的文化资本理论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
实现低碳城市目标 紧凑型综合城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细胞。紧凑城市 会资本和文化资本①。经济资本是最直接的资本形式,社会资本和
发展理论和精明增长模式都强调功能混合使用,工作 文化资本虽然不如经济资本那样直接,但是在维系社会生产关系和
和生活空间相近,尽可能将日常生活安排在步行距离 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样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内,减少城市长距离的交通,增大人的活动密度、城 根据英国一项名为“文化对英国城市复兴的贡献:证据调查”的政
市建筑密度和空间的综合利用程度等。城市的紧凑发 府报告显示,文化在城市复兴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
展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持地方
的历史文化、社区形态和建筑的特色,避免城市无限 工业遗产保护促进城市文化振兴
度地向外扩张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08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_ 刘宇( 2015 )建筑环境艺术
目前,我国城市的整体状态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一些经济发展 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的发展,以及以追求片面短期的经济效益和政绩为主导
较快的主要城市在城市更新进程的冲击下,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 的评判体系占据主要地位,旧城改造中大量的建筑被简单的夷为平地,在这其中很多优
秀的历史建筑难逃厄运,更不用说建造历史相对较短,价值体系认定不清晰的近代工业
化,已逐步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何使更多的工业建筑
建筑。这类建筑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遗产,但是它们的价值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与再利用、保留城市发展的印迹、延续城市发展的文 很容易就沦为城市快速建设的牺牲品。
脉,这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课题。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其保护的基础是该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保护与利用均是一个
文章逻辑: 文化遗产场所的物质价值与文化价值相交织的一种综合价值的体现。
建筑遗产的价值涵盖了科学、历史、文化、政治、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包括从建
论文在对国外的相关经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系统比对研究的基础上,以后工 筑诞生起到被最终保护的整个过程的全部信息。
业时代发展为背景、建筑、环境和文化的综合理论作为支撑,从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一旦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在改变其使用形式时它原先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具备的情感特点都会成为引导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推动因素。
遗产的综合价值体系为切入点展开系统的分析,通过国内外理论发展与实 直到 1996 年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上,才出现了大量的近现代建筑在对建筑
际项目的比较与研究,探讨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现实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的评判体系中,更加注重建筑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情感属性以及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同时,从城市功能的调整与优化、建筑功能的调整与置换、综合利益因素 我国于 2006 年通过了有关保护工业遗产的文件《无锡建议》,行业专家和相关社会人
的参与与平衡等方面阐述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同时构 士发现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的收集、整理、普查工作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十分迫切
建完整的可实施性的工业遗产评估体系以及普查、定位和管理的相关机制。的工作。 2003 年的《下塔吉尔宪章》中明确指出了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判断主要有以
文章针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模式展开探讨,从工业建筑自身的特点和 下几个方面: 1 、工业遗产作为见证了人类活动和行为对历史与今天所产生的一系列深
刻影响。①对其进行保护是基于遗产普遍存在的整体价值,并非各个遗产所具有的独特
建筑的内外部空间以及旧工业构件的艺术再造和再利用中的情感补偿五个 性。 2 、工业遗产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所记录记录了普通人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具有
方面来深入分析再利用的实施策略。 身份认定的价值意义。工业遗产的科学技术价值体现在加工制造、工程工艺、建筑历史
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以实际改造案例为支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等方面。它的审美价值通过建筑和规划的质量产生出来。 3 这些价值都是工业遗产本身
去构筑全面系统的改造设计方法。文章立足于后工业时代的属性,从工业 所具备的,并且存在于遗址及机械设备、工业构件、整体环境和工业景观之中,也存在
建筑遗产不同的核心价值和再利用导向为切入点,以实际案例的形式阐述 于相关的文献记录以及人们记忆和风俗习惯的无形遗产中。 4 、对于一些在特定制作工
艺、工业遗址类型或景观环境中幸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某种特殊价值的,稀有遗产
了不同导向因素对改造方向及结果的影响。以天津和台北两个不同地域和
应对其进行全面的、谨慎的价值评估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
不同历史背景的城市为研究目标,分别以城市中河道和铁路沿线两种不同 会文化氛围,人们对工业遗产综合价值的解读也不相同。在我国,也是在近二十年的时
的工业遗产廊道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城市形态下工业建筑 间,由于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资源危机频频出现,人们在借鉴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经验的
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与问题,探讨对工业遗产廊道进行“活化”利用的 基础上才对工业遗产在建筑技术上的价值、其本身所承载文化的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环
不同路径,为未来中国主要城市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更具操作性和推广 境修复上的意义以及作为城市创意文化的活力载体的资源价值有所认识,或者说更多的
性的经验。 旧工业建筑还是通过功能的变革和新产业的注入再次融入到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中。
事实上这样的旧工业建筑在数量远远多于遗产保护类型的建筑,这种建筑在原有地块上
历史价值、城市存在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综合经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 构成了产业文明的环境主体,只有通过再利用才能不断延续和提升它的价值,保持有它
和艺术审美价值 所具有的社会情感。
08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_ 刘宇( 2015 )建筑环境艺术
社会情感和企业精神所引发的共鸣: 美国社会是典型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一直是美国政治社会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人类工业革命大发展时期的生活场景,工业生产活动在创造了 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所以一直没有形成一贯的国家概念。每个州的高度自治也使
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缔造了不可取代的精神财富,是广大工业生产时代 得建筑遗产的保护各有其做法。
社会劳动者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对社会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 在美国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运动中民间的各种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社会制度
工业遗产的保存对于长期工作于此领域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 形成了大量的基于个人自愿的,有道德基础的社会组合。而这种社会组合是基于美国
来说都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情感经历,对于长期生活于此的工业社区的居民来 制度的公民契约精神、经济、社会和道德以及政治中的共同性,自愿结成的民间社团
说也是情感上的一种弥补与寄托。工业遗产作为历史见证,记载了各个时期不同的 是非政府的组织和非营利的机构,这种庞大的民间组织成为了保护运动的强有力推动
工业制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记录了广大劳 者。在建筑遗产保护的资金筹措方面,来自民间组织的美国历史保护国家信托发挥了
动人民难以忘怀的生产经历。 极大的作用,历史保护国家信托致力于多样化的保护工作,开展学术研究,出版专业
人文遗存所体现的文脉价值 : 刊物,进行各种相关培训和研讨,提高了美国普通市民的保护意识,为美国建筑遗产
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再发展到后工业时代,体现着人与自然 保护知识的推广和知识储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系的微妙转变,从早期的人类依附于自然到逐步征服自然,最终实现与自然的和 ---- 多元化社会关系社会组织 ---- 多元纽带社会更新 --- 联想传统宗族到宗亲管理委员会
谐共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正是人类文化衍生交替的成果,而工业遗产正是这一社
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的历史产物。
艺术审美价值:
建筑自身所体现的美学价值、产业风貌所形成的独特景观

3.3.4 以民间力量为主导主要是体现的以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的关注形式,西方的遗产保护很多都是从民间组织自发开始的,由民间组织所筹集的专项基金并委托专业
的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为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了极大的借鉴经验。美国高线铁路的保护历程几经变换,最终改造成为让全世界瞩目的高线公园,
在保护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最终形成了以政府支持、民间力量为主导,专业人士参与的社会格局。在争取了社会最广泛的关注度的同时,也为未来遗产
的改造实施和最终使用争取了社会范围内最广泛的关注。
3.3.5 在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的项目中,对于单体的工业建筑进行功能置换,使其具备新的使用功能,实现再生利用是常见的项目类型。
08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_ 刘宇( 2015 )建筑环境艺术
根据天津大学徐苏斌教授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 建立全面的评价方法
护体系研究”课题组所撰写的《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评)的文 工业建筑遗产的评价方法应建立起从整体到局部,采用层次递进的评价
件中所归纳的十二点因素,主要包括: 1 时间年代; 2 历史重要性; 3 工 方法,应形成从层级的过度,从具有典型性的工业城市片区——典型工
业企业——单体工业建筑——典型工业构件或设备的四个层次的评价方
业设备技术; 4 建筑设计与建筑营造; 5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6
法。 p81
推动社会发展; 7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8 低于产业链、厂区、生产线的完
评价体系的实施机制
整性; 9 代表性和稀缺性; 10 脆弱性; 11 文献记录状况; 12 潜在价值; 综合评价机制、 再利用的控制机制(再利用的可行性定位研究、功能定
这十二点因素构成了工业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重要关注点。对工业遗产进行 位分析、设计原则和方法 )、规范保障机制、
评价体系设定时,首先应该以遗产体现的价值为核心要素,重点关注影响遗
产价值的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深入研究影响到遗产价值的十二点因素。 城市区域功能的调整与优化
建立合理的评价原则:建立合理的评价原则 当代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有城市的区域面积
第一,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业建筑遗产的评定具有定量的客观性 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导致早期所形成的城市格局与面貌
与定性的主观性相结合的特点,量化的部分是由普查得来的具体数据为依据,在进行横向
已经无法承载新的城市功能。在城市的不断扩展中,大量的旧
比较时能够鲜明的说明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标准化和科学性。而定性的评价则具有较强
的主观判断,特别是涉及到人们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情绪感受和满意状态等要素时, 有工业区因生产滞后、空间局限等问题无法再适应现代化的生
很难通过量化的形式进行再现。所以应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根据价值构 产要求,迫使大量工厂向城市的郊区迁移,通过新建厂区使之
成的形式不同,采用相对应的评价原则,避免采用片面单一的方式作为评价标准。 重新焕发生产活力,而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则因缺乏使用功能
第二,要将评价体系覆盖的广度与提炼的精度相结合,工业建筑遗产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 而逐步沦为城市废墟。要想使其整体区域重新与城市的功能相
泛,同一时期的遗产类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在同一时期展开过大 匹配,就必须注入新的功能使其焕发第二次生命。因此对于产
规模的生产建设,在不同的城市都有相似度极高的工业遗产类型存在。同时,各省市中工
业建筑地块及建筑的保护不是靠简单的修缮维护,而是意味着
业生产的企业数量众多,牵扯的各类因素十分庞杂,很多不具代表性的个例因素对遗产价
值的整体评价会起到干扰作用。单纯追求量化的完备和覆盖面的全面是很难做到的,同时 新的创造,达到带动都市周边环境复苏的目的。将工业建筑的
会为评价体系的建立带来更多的阻碍。评价指标的精炼性主要选取那些具有极强代表性和 保护与重新利用同城市新的发展契机结合起来,满足城市发展
典型意义的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工业建筑遗产主要价值构成形式的指标进行评估。 的要求,使他们焕发新的经济活力。同时对于城市区域经济的
第三,要将评价目标的普世性与独特性相结合,工业建筑遗产由于其数量众多,涉及范围 调整,也要充分利用工业遗产的自身特点和潜在价值,通过新
广,要通过横向的比较将其具有共性的因素提炼出来,总结归纳其具备的普世性价值的特 的产业布局调整使其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形成
点,这种普世性价值的归纳提炼,也有利于我们将其作为同一类型评价的参考。同时,对
由工业建筑遗产为核心的经济带动点,从而辐射周边地区有效
于独特性的案例,要给与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其具有独特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在评价过程
中,可以将各类具有独特价值的遗产形式进行单独成组,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关注点分别 带动周边整体环境的复苏。
对待,这样的评价方式将较好的顾及到工业遗产的特殊性,避免了简单的平均化的评价模 国内各城市的钢铁厂是典型的工业遗产,而且涉及厂区的面积
式。 较大,因此在这类工业建筑的改造中可以采取不同的利用形式。
08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_ 刘宇( 2015 )建筑环境艺术
在城市的功能调整过程中,我们还会面对几种不同的开发策略:
1. 以市场为核心导向的旧工业区的开发,主要是以刺激经济复兴、增加投资和就 综合利益因素的参与与平衡
业机会、改善工业区生存环境为主要目标。这样的开发项目,是一个动态的持续
发展的过程,在整体区域的协调发展中,经济在其中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十分重 城市工业区的改造以及工业建筑的更新都与城市的形态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一个城市
要的。这类开发模式注重土地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土地的升值来带动区域经 的文化特征往往是通过若干历史片段连接起来的,这些历史片段里包含了物质因素、
济。项目大多偏重于以住宅社区、现代企业、金融服务行业为开发的主导方向, 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政治因素。
其项目投资多以私人开发商为主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同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 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往往是多方利益关系相互综合的结果,如何发挥政策导向、市场
中需要政府提供相关政策上的指导,对周边环境的基础设施进行相应的投资。 需求、公众媒体以及设计师的作用,是改造工作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任何一个
2. 以社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方式,在维持原社区的基础上做渐进式 改造项目它所涉及的并不是单方面的需求与利益,而是社会多方因素,多方利益相结
的调整与更新,在旧有的工业区中引入如发展社会服务业,发展创意产业等新的 合的最终产物。在综合利益的平衡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既政府的利益需求,市民
功能,将这些产业的注入用以改善目标工业区的旧有环境。传统的工业区和居住 的利益需求和开发商的利益需求来综合考虑,来进行利益的平衡。
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但服务性的行业却十分贴近市民的生活。因此
在整体保留原居住区的条件下,对生产区进行开发利用,将其打造成整体的集就
业、居住和休闲为一体的现代社区的综合场所。并且值得重视的是在旧的工业区
中必须使社会底层的居民在新的社会功能中寻找到就业的可能性,使社区的自我
完善建立在在初级就业市场上,使之为大量失业工人提供再就业的帮助。
3. 以文化艺术为带动手段的发展方式主要是指运用文化和艺术的资源带动城市发
展,使城市呈现出新的面貌。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社会的人文复兴与经济复兴的
并重,将文化与艺术的特色作为拉动城市发展的驱动杠杆,将文化艺术作为手段
在开发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城市新建的文化设施来改善城市形
象,以文化艺术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魅力,发展文化旅游
业。二是以环境生态改善为基础的发展方式。旧有工业建筑区的生态环境发展与
城市的整体环境提升密切相连,塑造好的生态环境不能仅仅视作为生态系统的简
单维护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而应该被看做城市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旧有工业区土地大多受到严重污染,对于棕地生态的治理已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
理念贯穿在整个工业区的复兴过程之中,也成为城市环境生态化的自我更新自我
修复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废弃的工业地进行生态化的修复,包括土地质量的改良、
植被的恢复、水质的治理、人工湿地的再造,对采矿区进行土地的复垦等。
生态城市应该拥有适宜的环境、经济的平衡发展、健康安全的社区环境和促进社
会公平的就业岗位。它与传统的商业开发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是以一种人类社
区环境的居住需求和良性的循环发展为前提条件,以长期的自然生态回报为目标
建立的城市生态体系。
04 德国鲁尔区城市产业遗存地再开发的考察与启示 _ 宋晶( 2007 )
历史保护型再开发策略

由于条件限制或设计需要 构筑物或设施无法整体保
留 ,, 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元素作为历史符
号进行保留 , 延续区域的历史记忆。
这些建筑构筑物经过改造或者重新组织作为工业景观
要素得到保留 , 成为该区域的工业符号。用符号学的
概念来解释 , 符号按另一种编码规则构成一套新体系 ,
在新系统中它的第一位功能变得模糊 , 甚至可能在承
载着新的城市功能 , 而自身的历史价值才是其存在的
前提和意义。
保留历史符号 -- 展示工业文化 -- 重现历
史场景 -- 塑造城市地标

缝合城市空间 --- 城市产业遗存地往往占据着大块的城


市用地 , 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破碎和衰落 ,
阻碍了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05 工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开发模式与策略研究 _ 马宁( 2009 )管理 - 旅游管理

指标 静态
资源 旅游
/标 /动
评估 线路
准 态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参照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资源
评价的各种方法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 GB/T18972 - 2003 ), [67] 结合工业旅游资源的特点,
按照工业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选取评价指标。工业旅游资
源的评价指标包括:观赏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
普教育价值、规模、知名度、交通通讯、相邻景点数量、
客源市场、环境质量、环境容量、旅游设施和旅游安全。
旅游系统组成图
借鉴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主导性原则(权
重)

层次分析法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比原问题
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析,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
表达出来。 层次分析首先是对所研究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
进行归类和层次划分,确定出属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组织水
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总目标(最高层)之下划
分出准则层、约束层以及决策层等,不同层次间的因素便
构成多目标决策树,然后对决策树中的总目标及子目标分
别建立反映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判断矩阵。 [68] 工业旅游
资源价值评价决策树如图 3-1 。
05 工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开发模式与策略研究 _ 马宁( 2009 )管理 - 旅游管理

图 3-1 工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决策树
06 工业遗产原真性游客感知的调查研究 _ 上海案例 _ 林涛( 2012 )

因子 数理
分析 运算
06 工业遗产原真性游客感知的调查研究 _ 上海案例 _ 林涛( 2012 )
07 海南省旅游时空格局演变及协同发展研究 _ 汪晓春( 2017 )资源产业经济专业 量化
障碍
指标体系指定原则:科学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一致性 影响
因子
工具
原则、整体性原则 因子
诊断
本研究制定了包括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评价指 一级指标包含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服务设施水平、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水
平、旅游发展现状水平、旅游增长潜力 6 个指标,二级指标包含旅游资源丰度、气候环境、
标体系,根据城市旅游发展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将本文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基础设施条件、服务设施水平、旅游用地集约度、社会
所选择的指标、数据获取方式及量化方法具体说明如下: 集约度、生态集约度、旅游资源品味、旅游发展规模、旅游发展效益、后备旅游资源开发潜
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服务设施、旅游发展水平 (旅游 力、旅游发展增长潜力、基础服务设施增长潜力等 15 个指标,三级指标包括资源单体数量、
资源品味、旅游接待规模和旅游发展效益是衡量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 海岸线长度、自然保护区数量、气候环境、空气质量、城市化水平、地区 GDP 、城乡居民可
指标 )、旅游增长潜力指标、国土空间集约度(国土空间集约水平是 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人员数量、在校大中专学生数、航空便利度、高速高铁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土空间利用以 通达度、等级公路里程、星级酒店数量及等级、住宿接待能力、地均旅游用地旅游业收入、
地均旅游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地均旅游用地接待旅游人次、城市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
外延式扩张为主,国土利用是粗放的;在发展的中级阶段,受到资源
积、客房开房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A 级以上景区数量及等级、省级
约束的限制,开始注重国土空间的集约节约利用,发展以国土空间布 以上自然保护区数量及等级、市场知名度、旅游人数、国际游客、旅游收入、旅游收入占
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为主,国土空间利用开始走向集约;在发展的高级 GDP 比重、旅游用地增长弹性、待开发景区数量及级别、规划重点建设景区、游客增长弹性、
阶段,生态环境对民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效益和可持续 旅游收入增长弹性、星级景区增长弹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弹性 38 个指标
发展受到重视,国土空间利用开始走向生态集约利用。根据社会经济
发展的三个层次,结合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本文将
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指标主要分为旅游用地集约度、社会集约度和生态
集约度。
旅游用地集约度指标,主要用来衡量旅游用地的投入产出水平,其中,
单位旅游用地旅游收入、单位旅游用地旅游人数,是衡量旅游用地产
出效益的指标,单位旅游用地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旅游用地投入水平
的指标。
社会集约度指标,主要衡量社会资源的空间集约利用水平,其中城市
人口密度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是衡量城市土地和公共设施集约利用水
平的指标,客房开房率是衡量旅游接待设施利用集约的重要指标。
生态集约度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反映城市
生态建设水平和质量,是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07 海南省旅游时空格局演变及协同发展研究 _ 汪晓春( 2017 )资源产业经济专业
数据标准化
由于本文要研究的是不同市县数据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性,数据标准化后要仍能反映原始数据的空间
差异,本文选用标准 0 - 1 变换法(极差变换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标准 0 - 1 变换法的原理
是把每个属性变换后的最优值为 1 且最差值为 0 ,其他它各分量按其数值距离最优值和最值之间的
模长进行比例缩放,即按比例缩短到单位长度,方向不变。本指标体系中仅有距离机场距离 1 个成
本性指标。 经标准 0 - 1 变换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后,所有变量 0≤ ≤1 ,所有指标均化为正向指标,
最优值为 1 ,最劣值为 0 。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属性的权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属性权重确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
到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确定属性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 一是主观赋权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决策者
给出的偏好信息,或决策者直接给出属性的权重,多数采用综合评分的定性方法确定权重,如专家打分
法、判断矩阵法、比较矩阵法等;二是客观赋权法,该方法基于决策矩阵等客观信息,即根据指标数据
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不包含人为的主观因素,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
法、因子分析法等。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及数据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各指标数据的客观特征,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
影响,本研究在指标权重的确立中采用熵权法。熵权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
权重。一般来说,若某个指标的信息熵 Ei 越小,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
综合评价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相反,某个指标的信息熵 Ei 越大,表明指标值
的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少,在综合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小,其权重也就越小。根据信
息论中信息熵的定义,一组数据的信息熵:
07 海南省旅游时空格局演变及协同发展研究 _ 汪晓春( 2017 )资源产业经济专业
1. 综合竞争力水平聚类分析。以各市县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指数作为分类参考标准,利用 SPSS17.0
分析软件中的欧式距离平方( Squared edclidean distance )作为度量各市县间的旅游发展竞争力相似
程度,用 Ward 连接法( Ward linkage )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可将海南省旅游竞争力划分为四类,依据各市县旅游发展竞争力的高低,第一类为三亚市和海口市,旅游竞争力的全省处
于领先地位;第二类为万宁市、文昌市、琼海市和儋州市,旅游竞争力相对较高;第三类为陵水县、澄迈县、保亭县、乐
东县、昌江县和东方市,旅游竞争力处于一般水平;第四类为五指山市、临高县、定安县、屯昌县、琼中县和白沙县,旅
游发展竞争力水平较低,具体详见图 3.2 。

综合竞争力、旅游发展水平与竞争力差异、
空间差异分析 (各项指标具体分析)
空间耦合协调研究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以至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现象,耦合度是指各个
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而协调度则是指各要素之间相
互作用过程中,彼此一致的程度,它是协同作用的度量。
二者既有区别亦有一定的联系,耦合度是指要素之间相互
作用的强弱,不考虑利弊;而协调度则是各要素之间配合
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体现了协调程度好坏。
因此,耦合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
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 [120]
旅游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是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推进的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来分析海南省各市县之间及
内部各指标之间发展耦合度。
由于本文所选取指标较多,采用多系统的耦合度模型来进行测算。

空间协调障碍因子诊断
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简写为 ANNs )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信息处理数学模型,它可以模仿人类大脑的
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并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本研究中需要观测 25 个自变量与 3 个因变
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为此类观测数据提供最佳拟合。
人工神经网络中的 MLP ( Multi-Level Perceptron )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形式,其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通过前馈连接,与下
一层的每个节点建立连接,可以应用于空间互作用建模。这里我们利用 Easy NN2011 软件包构建 MLP 模型。该软件包对于
网络的训练主要采用的是 logistic 激活函数和基于梯度的方向传播。
公共
09 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 _ ( 2010 )旅游管理 文化
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演化与发展紧密 从历史发展来看 , 公共文化空间伴随着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诞生和发展 , 经
相关 , 是对世纪以来所兴起的公共性理论与“公共”概念的一种具象化表现。现代城市发展 历了由专属于社会精英阶层逐步转向普通大众的重大变革 , 在这一过程
为各类公共文化空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而公共文化空间也成为“城市空间架构的文 中 ,“ 文化领域逐步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 比如 , 在西方 , 绘画、文学、音乐直
化维度和高级表现形式” ', 并且“作为一种多元复合空间 , 既是旅游开发的空间场所 , 也是 到近代才从宫廷的庇护下解放出来 , 走向了茶馆、酒吧、沙龙 , 这个时候 ,
旅游开发的基础资源” 文化领域借助于市场而走向市民生活” ', 在此基础上 , 各种新鲜的公共文
化景观不断涌现 , 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吸引着大规模的游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本土的“公共”的概念 , 而是仅使用“公”的概念 , 所谓“天下为
公”既指代抽象意义的天理、天道 , 也代表天下众生。陈弱水将传统中国有关公共性的观念 “ 文化空间的本原意义是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
归结为五个方面其一为规范性的普遍全体之公的观念其二为统治者或政府为公的观念其三为 地点” ', 王少峰( 2007 )提出“文化空间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现象、
公众福利的观念其四为民众应该为全体牺牲小我的观念其五为乐善好施及和睦乡里的观念。 文化需求和历史记忆在一定区域的空间表现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在这个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不仅是历代所追求的一种政治理念 , 更具有强烈的道德意味 , 更 文化交往的表达方式” ' 。因此 , 文化空间应当具备物理空间、人、文化活
多的表现为一种公共生活观念 , 但是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公共领域”。 动、交往互动等基本要素 , 它是“体现意义、价值的场所、场景、景观 , 由
而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公共”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是与社会共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无论 场所与意义符号、价值载体共同构成 , 其关键意旨是形成具有核心象征的
是早期古希腊城邦制下的公共生活还是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 都与资本主义社会民 文化空间”“。亨利 · 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列举了众多的空
主政治的演进息息相关。例如 , 古希腊的公共性理念“更多的意指人的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 间类型绝对空间、抽象空间、共享空间、具体空间等 , 其中也包括了“文
方面 , 更多的指涉古希腊政治社会早期的民主观念及其实现方式” , 它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公 化空间” ', 它作为社会空间的一个部分参与空间的生产并形成价值。
共精神与政治理念 , 赋予社会底层民众自由参与公共活动的意义 , 并启蒙了人们对于公共利
益的认知。
1961 年 , 著名的哲学家尤尔根 · 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 , 以“资产阶
级市民型公共领域”有些文献中也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为对象 , 阐释了其深刻的公共性
意义。他认为公共性。具有两重意义 , 首先是“公众”之意 , 意指公民的社会学集结 , 并赋予
这些人主要的政治或批判权力 , 以及理性沟通辩论的能力;其次是具有开放以及公开批判与
辩论的制度性场域之意。 ' 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本质上是一个平等主体间对话交流的平
台与空间 , 在对话中 , 公众得以产生、公共意见和公众舆论得以形成、公众规模壮大后传播
媒介也得以出现。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 · 桑内特基于现代城市生活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 , 他对于“公共性”的
现代社会生活特点给出了形象的描述“城市的娱乐消遣活动已经从一个社会精英的小圈子向
社会各色人等扩散 , 因而就算是引车卖浆者流 , 也开始养成了一些社会交际的习惯 , 比如说在
公园中散步在过去 , 这种行为可是社会精英才能享受到的 , 只有他们才能在私家花园中散步 ,
或者到戏院 ` 打发 ' 一个夜晚””。因此 , 在现代城市文化语境下 , 博物馆、广场、教堂、剧
院等公共场所不仅是物理空间或场所 , 而且包含着“公共利益““共同享有”等方面的意义 ,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新定义现代城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内涵 , 因为“公共领域”虽然成
为一种与他人交往中的慎重的非个人化、无倾向性和理性的空间 , 但仍然提供着极为广泛而
10 基于体验质量的消费者生成内容及有效性研究 _ 姜晶( 2014 )企业管理 黑话

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购买行为由“吸引购买”模式( AIDA )(转变为


“搜索分享”模式( SICAS )。

多种方法:

第一,对体验质量、消费者生成内容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商榷和辨析,在
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分析并界定消费者生成内容有效性的内涵、特征、成因
要素,划分体验质量三个维度、体验内外效应,有助于解释体验促进内容
生成的内在机理。
10 基于体验质量的消费者生成内容及有效性研究 _ 姜晶( 2014 )企业管理
10 基于体验质量的消费者生成内容及有效性研究 _ 姜晶( 2014 )企业管理
11. 旅游产业融合机制与融合度研究 _ 刘祥恒( 2016 )旅游管理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基于演化经济理论,提出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企业在遗传机制作用下所继承的原有惯例不能带来满意的利润时,重新搜寻和创造新的惯例,有针对性地与目标
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产品创新的主要路径,通过市场选择机制的作用,继而引起同行的模仿和追随,最终扩散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过程。旅游产业融合的主体是那些从事融
合型旅游产品生产与服务的旅游企业。旅游产业融合的客体是指旅游产业融合主体所直接作用的具体对象或目的物。广义上,旅游产业融合的客体包括融合型旅游
产品和旅游新业态。狭义上,旅游产业融合的客体就是融合型旅游产品。
第二,旅游产业是由旅游企业之间互动生成的,旅游企业通过与相关产业企业间互动所形成的企业层面的微观融合在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实现了旅游产业层面的宏观融合,
而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企业的生存环境和选择环境也塑造了旅游企业的演化轨迹。由于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企业通过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的,那么从事融合型旅游产品生
产的旅游企业就是旅游产业融合的行为主体。因此,旅游产业融合演化过程的分析埋辑就要建立在旅游企业跨界融合过程的分析基础上。
第三,通过对旅游产业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H个阶段旅游产业创新能力的分析,发现每个阶段旅游产业融合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产业融合程度逐渐提高。旅游
产业在萌芽期,旅游产业的创新能为非常有限,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交叉渗透很少,对传统旅游资源的依赖较大,融合发展水平很低,旅游产业边界比较明显。进入
成长期,旅游产业创新能力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交叉渗透增多,跨产业融合发展现象明显,旅游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旅游产业融合程度稳步提升。进入成熟期,
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交叉渗透频繁,跨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创新常态,旅游产业边界非常模糊,旅游产业进入高度融合发展阶段。
第四,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条件由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三部分构成。其中,旅游产业融合的激励机制分为内生性激励和外部性激励两类,创意思维的作用、
现代科技的进步与模块化分工的促进构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性激励,而共同生存的需要、保持与提升比较优势、频率依赖效应的影响和网络效应的作用构成了旅游
产业融合的巧生性激励。竞争与协同构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保障。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旅游产
业开始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利用其他产业其他行业的资源,不断巧展旅游资源的范围,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产生了更多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化。
第五、我国旅游企业的产业融合度最高处于中离度融合阶段,而旅游产品结构对旅游产业融合度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旅游企业跨界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方面,
张家界、黄山旅游、云南旅游、中青旅、香港中旅,峨眉山和金陵饭店等走家旅游上市公司的旅游产业融合度相对较高,这些上市公司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目前我国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最高水平。W张家界、黄山旅游、云南旅游、中青旅和金陵饭店五家企业为旅游企业代表,通过对這五家企业旅游产业融合度提升的经营基础和近
王年的旅游产业融合度的分析,并对典型旅游企业的产业融合度比较分析,发现旅游产品结构与旅游产业融合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指出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提升不是
要求每个旅游企业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跨界融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适度跨界誕合,错位选择目标行业,我国旅游产业顧合度的有效提升依赖于各类旅游企业错位创新旅
游产品。
第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除了依赖旅游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外,与外在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环境己日趋成熟。本文通过构建 STEP
分析法,对影响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进斤全面的分析,发现我国在假期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假期制
度不断完善,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模齐头并进。信息技术和展陈技术不断成熟,并在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经济发展在城乡居然人
均收支及H大旅游市场方面都己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此外,国家已陆续出台了20多项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旅游产业政策和旅游发展规划。
第七,除了政府和学界提出的加强旅游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外,本文从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积极完善旅游产
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2)进一步鼓励技术创新与旅游产业的融合;(3)主动促进旅游企业发展成大型旅游集团;(4)加大市场营销力度W引导市场消费方向:
(5)健全文化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6)加快旅游精准融合以实现旅游有效供给;(7)改革旅游教育制度以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
11. 旅游产业融合机制与融合度研究 _ 刘祥恒( 2016 )旅游管理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了新的旅游业态及新兴旅游产品
的出现,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边界不断拓展,
从W前对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依赖,逐渐扩大到农业、
工业、制造业及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旅游资源的范围不断扩
展,摆脱了以往对于传统旅游资源的依赖,这将便于优化旅游产
品结构和旅游产业结构,为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目前查阅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在给旅游产业融合下定义
时,主要侧重的内容包括:旅游系统、旅游企业、产业结构和产
业关联,其中绝大多数定义的着眼点都是产业关联,旅游企业是
实践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行为主体,但现有的定义侧重旅游企业
的只有一篇,而且目前有关旅游产业融合研巧成果中,重视旅游
企业在产业融合中作用的学者很少。本文在上述学者的研巧基础
上,基于演化经济理论,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企业在遗传
机制作用下所继承的原有惯例不能带来满意的利润时,重新搜寻
和创造新的惯例,有针对性地与目标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产品创新
的主要路径,通过市场选择机制的作用,继而引起同行的模仿和
追随,最终扩散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过程。

产业融合的主体:
学术界对产业的定义采用最多的是"生产同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
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而对旅游产业的定义大多基于需求视
角,即从旅游者的角度定义的,并没有与上述产业的定义相衔接,
这一现象意味着学术界对旅游产业主体的认识不足。事实上,旅
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一
项重要衡量标准就在于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旅游企业的行为
直接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成效。同样的道理,旅游产业顯合
是由不同产业系统中旅游企业与相关产业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同时还受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旅游产业融合的
主体包括旅游企业、政府部口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部口,而旅游
企业是旅游产业融合的行为主体,其原因在于旅游新产品和新业
态主要是由旅游企业直接生产和培育出来的。
11. 旅游产业融合机制与融合度研究 _ 刘祥恒( 2016 )旅游管理
客体: 旅游企业融合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系:
旅游产业融合的主体所直接作用的具体对象或标的物。广 传统的演化经济理论曾一度受到种群思维的影响,假设个体存在停滞现象。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产业演
义上来说,其客体包括融合型旅游产品和旅游新业态。狭 化不用考虑企业的演化。根据这一观点,作为众多产业中的一种,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受到外部资源
义上来说,其客体就是融合型旅游产品。 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影响,旅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完全依靠环境的选择过程(如生命周期理论)。这种演化思想
融合型旅游产品是通过重组与整合不同产品或模块的功能 由于过多的受到生物进化的影响,过于强调市场选择的作用,而忽视了旅游企业自身的能动性的发挥,旅游
而产生的。模块是指由具有某种特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 企业除了被动地适应环境外,还可主动地创造条件来引导市场。如按照传统的演化经济理论,旅游企业的融
的子系统,能够通过标准化的界面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 合发展过程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就大为减弱了,这将可能造成学术界对于旅游企业融合的认识不足,
照一定的规则有机组合起来而形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技术 致使宏观上的旅游产业融合与微观上的旅游企业融合二者间的脱节。
创新与设计规则的出现使得不同模块或产品的整合成本降 现代演化经济学吸收了动态的理念和创新的观点,根据现代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旅游企业的学习能为直
低,从而加速了旅游产品融合的进程。根据产品的可视性 接影响着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跨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企业创新发展方式的体现,学习能力对推动旅游产业
特征,顧合型产品可分为实体型产品与服务型产品。融合 融合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也是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驱动为,旅游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根本上还要
型实体产品是指通过整合不同产业的实体产品中的模块, 取决于其对新知识的学习、吸收和运用能为。一般来说,旅游企业的知识创新可以通过与其他相关企业间的
将多种功能融合于一体所形成的产品。实体型产品属于制 互动来完成,进而扩散到整个旅游产业中,送种外部性和正反馈效应就成为旅游产业实现知识増长的重要来
造业范畴,如平板电脑是将计算机、软件、通信、消费电 源。此外,由于知识的互补性,旅游企业在模仿同行的过程中,通常会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
子等分属不同产业模块按照一定的设计规则加以融合而形 而又会产生出新的知识,而创造出来的新知识又会再一次通过彼此间的互动被其它旅游企业获得,这样长此
成的产品,融合后的新产品携带更加方便,能够便捷的收 往,旅游产业便进入了创新循环,旅游产业知识的増长过程将会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因此,旅游产业
发信息。融合型服务产品是指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 融合必须考虑旅游企业的融合行为,产业融合需要借助其他行业的资源和专业知识,而创新意识通常是内生
不同行业之间的无形服务加整合所形成的产品。旅游产品 于旅游企业的学习过程中的。尽管旅游企业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性明显提高了,但旅游企业的能动性发
属于服务型产品,如目前倍受游客青睐的农业主题园、农 挥也是有限度的,其自身的融合行为还受到旅游产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将旅游市场视为旅游企业融合
业采摘园和休闲度假村,旅游业通过与农业的融合使得传 的实践环境和发展环境,我们就容易理解产业融合对旅游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了。
统的农业附加值得到提高,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休闲放松
的选择空间。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是有差异的,产业融合程度逐渐提髙。旅游产业融合
经历了一个非线性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融合所形成的新产品也经历了非线性的升级过程,主要表现在:旅
相比传统的制造业,旅游产业中的模块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游产业在萌芽期,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非常有限,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交叉渗透很少,对传统旅游资源的
①模块之间的规则更为灵活。制造业的模块接口有着严格 依赖较大,融合发展水平很低,融合型旅游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旅游产业边界比较明显。旅游产业进入成
的设计规则。而旅游业属于服务业,没有像制造业那样具 长期后,旅游产业创新能力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交叉渗透増多,跨产业融合发展现象明显,旅游产业
体的量化指标,其设许规则更为灵活。②子系统间各种旅 边界逐渐模糊,融合型旅游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多,旅游产业融合程度稳步提升。旅游产业进入成熟期以后,
游企业的竞争未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分布于制造业中企 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交叉渗透频繁,跨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创新常态,旅游产业边界非常模糊,旅游产业
业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所研发和生产的产品一旦没有及 进入深层融合发展阶段。市场选择机制对成熟期的旅游产品影响很大,竞争优势明显的部分融合型旅游新产
时销售就势必会造成浪费,而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较为缓 品脱颖而出,成为大多数旅游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由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离,旅游市场中出现丰富
和,因为构成旅游业的六个模块并不是专为旅游者而设立, 多样、层次鲜明的旅游新产品。 演化过程 --- 创新发展过程
同时也为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的。
11. 旅游产业融合机制与融合度研究 _ 刘祥恒( 2016 )旅游管理
11. 旅游产业融合机制与融合度研究 _ 刘祥恒( 2016 )旅游管理 12.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_ 吴杨( 2016 )
12.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_ 吴杨( 2016 ) 人文地理学 区域发展与规划

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凝练主要考虑供给视角的工业旅游静态产品,较少通过市场认知视角考察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动态发展模式。

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①在相关理论及研巧回顾、概念辨析基础上,构建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一业态一治理"分析框架。②运用实证
分析,揭示上海市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机制,指出"资源一业态一治理"嵌套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之中,
推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实现尺度跃迁。⑤引入游客感知视角考量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并探索性地基于资源类型和业态分布特征建构上海
工业旅游发展的类型模式与空间増长模式,实现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过程的初步解析。

在"资源一业态一治理"分析框架下,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
首先,采用GIS空间分析、政策计量等方法,深入解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一业态一治理"要素,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资源总体
上呈现空间弱集聚分布,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资源集聚程度不同;上海工业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核也区工业旅游资源密集、通达
度高。②上海工业旅游业态在黄浦江东、西两岸分别形成了体验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文脉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具备昆好的空间联动
发展条件。③上海区级工业旅游治理政策强度存在空间差异,这与区内工业旅游资源丰度、业态开发强度等有关。
其次,深入探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机制,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动力
因素由外源动力(城市与产业转型)、内生动力(资源与业态的整合和巧展)、引导动力(治理)组成;微观动力因素由权力、资本、创意
/技术、市场四种治理要素姐成。⑤因此,"资源一业态一治理"嵌套于上海不同空间尺度内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当中,推动上海工
业旅游从点状发展演进为在市域范围内全面兴起。
第三,基于"资源一业态一治理"关联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研巧上海工业旅游发展
的模式:①基于游客感知视角评价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发现王业旅游景点肉部文化展示、内部管理、旅游咨询服务条件、娱乐活动条件
对工业旅游认同度有显著影响,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导向是注重保存和谊释资源的内涵文化持征,优化内部管理和服务条件,提高
服务水平,动态创新提升旅游体验;②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基于资源类型建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三种微观模式,即文脉激活发
展模式、体验激活发展模式、"文脉+体验"双重激活模式;⑤基于上海工业旅游业态的空间集聚及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邻近的空间分布特
征,提出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三种空间增长模式,包括空间邻近模式、业态共生模式、空间嵌入模式。④上海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需要治理
对策响应,认为要实现上述发展模式的超越和倒新,需要更新治理理念,改善治理环境,优化治理结构,发挥治理主体的协同效应,突破工
业旅游发展的产业和空间边界。
13. 上海工业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联动特征 _ 吴杨( 2015 )
研究发现:①上海市工业旅游资源总体呈弱集聚分布,旅游网络趋于环 三种尺度下工业旅游资源研究形成两种路径:①直接用 GIS 分析工业旅游资源分布,
网型;②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程度与连接程度不同,创意 总结城市工业旅游资源分布形态;②鉴于现有模式或理论,结合研究样区工业旅游开
发现状或工业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提出某类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这两种主要路径,
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度与连接度比工业企业景点、工业博物馆高,说明创
虽均讨论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周围相关事物的空间相关性,但都较少讨论其与城
意产业集聚区工业旅游发展成熟度要高于工业企业景点与工业博物馆, 市交通的空间关联。
而后两者相较之下存在较高开发潜力;③上海市核心区工业旅游景区通
达度较好,具有良好的联动条件与联动潜力。 以描述性与简单的 GIS 统计为主,未能运用更为客观的方法深入揭示工业旅游资源的
空间特征,也未关注大都市内部的工业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组织等。工业旅游的产生
工业旅游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和发展立足于城市工业资源,无论是工业遗存资源,还是生产性工业景观资源,其分
布都显示出十分明显的区位指向性和区域特征。同时,在城市工业旅游实践中,许多
不但能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供给,更是转型时期扩
工业旅游资源往往孤立开发、独立推广,限制了工业旅游市场的扩大。目前亟需促进
大工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与内涵,促进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优化的重要 城市工业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联动和组织,形成一体化、协同式开发。
措施。中国工业旅游尽管起步晚,但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日益受到市场
与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工业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文献主要涉及:
① 全国尺度,重点关注全国 180 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以及与客
源市场的空间联系,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及其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
及空间密度差异;
② 区域尺度,重点研究省域或大都市范围内的工业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
模式,如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带和大工业城市,应以点
轴开发模式为主,同时实施双核结构模式、点辐射模式和博物馆模式
[3] ;而辽宁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应以沈阳为中
心辐射发展辽宁工业旅游;
③ 城市尺度,重点关注辖区内工业旅游资源分布、个体工业旅游资源开
发的商业模式以及市域工业旅游线路组织等,如江西德兴铜矿工业旅游
开发可采用区域联合与企业联合的开发模式,独山子可依托专业化城市
进行工业旅游开发,资源型城市工业旅游开发典型模式是博物馆模式、
观光体验模式、园区一体化模式与区域联合模式;烟台市工业旅游资源
呈点 - 轴分布,应实行“以线(旅游线路)代点(工业旅游点)、点线
结合”的开发模式。
16.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_ 李淼焱( 2009 )产业经济学
工业和与旅游业总体布局协调统一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开发工业旅游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一定的 工业旅游吸引游客有其新奇性 , 一般重游率较低 , 为克服
知名度 , 厂区已形成比较稳定的布局。但是工业旅游的规划 此弊端 , 工业旅游的发展要注意企业其他资源的开发 , 要
布局要充分考虑工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 , 尽量利用现有建 保护好后备旅游资源与厂区或景区环境 , 切实搞好节约耕
筑和设施 , 协调好新建筑和设施与原有建筑设施的功能关系 , 地、水上保持、绿化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充分利用荒
同时其发展要尽可能地在工业现有开发基础上增加旅游的 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 , 旅游景区规划具有良好的可
特性。通过发展工业旅游 , 达到工业企业和旅游企业合作双 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 以及适度的超前性 , 同时安排好项目
赢的目的。从供给方面看 , 工业旅游的主要实施者是工业企 建设的过渡与衔接 , 实现工业旅游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业公司 , 因为工业是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产业 , 必须由专 注重环境、经济与社会的综合效益 , 使工业旅游景区与地
业人士决定、组织工业旅游开发的内容、层次、程度并提 区
供跟踪服务 , 旅游企业则起着辅助作用。而从需求方面看 ,
工业旅游客源组织、市场开发营销、线路安排等工作则主
要是由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来完成。工业企业和旅游企
业的这种关系要求他们必须很好地开展合作。才能完成旅
游过程。而且只有双方在开展工业旅游中都有收益、赢利 ,
双方才有进一步合作开发工业旅游的动力。所以要协调好
双方的利益关系和合作机制 , 这是保证工业旅游顺利开展的
重要条件
综合效益原则
所谓综合效益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办工业旅游不能只
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 , 更应该注重间接的无形资产收益 , 不
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 应该着眼于企业综合效益
的最大。二是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利益 , 同时要承担向社会
大众普及工业知识、教育引导消费等必要的社会职能。其
实 ,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 一个企业只有长期得到社会的认
可才能持续经营下去 , 这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是否成
熟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旅游方兴未艾 , 虽然现在还很不成
熟 , 但是 , 它代表的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 前景 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的分析 , 旅游学界虽有涉及 , 但多为蜻蜓点水 , 缺
广阔。工业旅游经营得好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效益 , 对于改 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业旅游作为全新的旅游产品 , 涉及面广 , 涵括
革转轨期间处于困境的许多国有大企业来说 , 开发工业旅游 工业企业、旅游业、旅游者等诸多因素 , 因此笔者认为 , 对工业旅游开
是搞活企业经营 ,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种战略性选择。 发条件的研究应从旅游活动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 , 即从主体条件、客体
条件、媒介条件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 可行性分析
17.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 _ 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 _ 李蕾蕾( 2003 ) 海已开辟都市工业旅游线路 ; 广东“国旅假期”曾经推出广
州、中山、顺德著名乡镇企业的工业旅游线路 , 并将工业旅
供需与协作模式 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组合成工业旅游、农业观光、海滨度假、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独特背景 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在旅游产品供给方面 , 所采取的协 温泉保健的“四合一”线路 [24] 。
中国工业旅游与西方的差异 , 与中国目前所处的改革开放 同作业模式 , 特别是旅游管理和产业部门的协作 , 给西 (3) 中国的工业企业不仅利用自身所积累起来的政务接待经验
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以及充满变化的经济活力 , 十分 方留下了深刻印象。西方国家 , 比如德国的旅游业很发 和硬件条件 , 开展工业旅游 , 而且还通过投资方式开展旅行社
密切。特别表现在迅速而广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工 达 , 但德国的旅游部门和旅游产业最近几年还完全忽略 业、客运业、餐观和饭店业等原本比较陌生的现代旅游业 ,
业旅游的影响和形塑。 工业旅游 , 只是在鲁尔区推出“工业文化遗产之路” 作为工厂观光的协同项目。例如 , 上海宝钢不仅拥有早期的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微观过程和基本特点 (route indus-triecultural)[5] 以后 , 旅游部门才逐渐关注 专家楼 , 还建有一个四星级宾馆、并有专门旅行社负责接待
政治体系的延续和影响 工业旅游。但是 , 目前在德国一般旅行社的出版物上 , 每年大约 20 万游客进厂参观。宝钢还将进一步组建能够开展
中国的工业旅游虽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现象 , 但实质上可 仍然难以找到相关游线和景点的信息 , 而那些已经开展 海外旅游接待业务的机构 , 广泛地渗透到旅游业领域成为该
追溯到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官僚结构的影响。建国后到改 工业旅游的企业 , 似乎也没有广泛地对外宣传 , 游客难 大型工业企业的重大战略调整目标之一①。此外 , 北京、武
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内 , 中国主要的工业企业几乎全部是 以通过常规途径了解和获得工业旅游的供给信息 , 而必 汉、深圳、天津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也积极开展了协
国有企业 , 政府不仅承担着管理社会的职能 , 也承担着管 须依靠个人花工夫去查询。 同作业的工业旅游。
理生产的职能 , 这种政企不分的状况 , 使企业成为治的一 但由于前述的政务接待基础和独特的政企关系的影响 , (4) 中国工业旅游的协同作业模式还特别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后
部分。 (???需结合中国国情分析,这个原因有些片面) 新生企业所开展的商务接待活动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改革开放之后 , 虽然中国的个体经济和各种中外合资经济、 反而使中国的工业旅游在供给方面 , 表现出很强的协同 特别是大型民营、外资、合资、跨国企业的开办和渗透 , 使
外资企业的数量有了极大增长 , 但整个社会对国家政治阶 作业模式 , 形成与西方国家工业旅游的差异 :(1) 中国各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与其他伙伴公司之间的商务往来迅
层、地方政府以及工业企业的三重关系的体认 , 基本上没 级政府的旅游部门和相关产业部门 , 与工业企业协同作 速增加 , 特别是外国访客、包括外国专家和管理人员的增加 ,
有什么变化。政企关系所形成的一套规制仍然起着重要作 业 , 积极推动工业旅游的发展。中国国家旅游局的主要 必然引起工厂和企业雇佣大量具备语言沟通能力、了解异国
用 , 官方的许可和认同对新企业获得合格劳动力、各种优 措施是从全国各地上报的 223 个工农业旅游点中 , 初选 生活方式的各种外语专才 [1], 才在一些企业 , 商务接待已经成
惠政策和扶持等等 , 十分重要。当然 , 地方政府也越来越 了 100 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候选单位 , 其中有 41 处 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 , 如被誉为通讯产业领头羊的民营企
认识到 , 有竞争力的大型工业企业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建 属于工业旅游点 [23], 包括一汽、海尔、青啤、茅台、 业深圳华为公司 , 专门设有客户工程部和旅游部。频繁而大
立城市和地区形象、甚至个人政务业绩的评估 , 都具有十 首钢、宝钢等大型企业。希望通过制定相应的指导规 量的商务和政务接待工作 , 促使企业发展与旅行社、饭店、
分重要的意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范 , 引导和推动工业旅游在全国的健康发展。这种发起 酒家和娱乐业的良好合作和联盟关系 , 这种协同模式可以产
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 , 在这一阶段 , 性活动 , 也触动了更多处于困难阶段、缺乏传统旅游资 生有益双方的成本优惠和市场供给。值得注意的是 , 由于一
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影响力 , 催化了政府、企业 源的冶金和工矿业城市 , 将工业旅游作为改善城市和地 些企业将政府和商务接待活动置于优先位置 , 反而抑制了满
与传媒之互动关系的发展 , 媒体十分乐于报道政府和重要 区形象、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 例如 , 辽宁抚顺、 足大众需求的工业旅游的发展。企业所拥有的外语人才和商
人物参观和考察各种知名工业企业的活动 , 与此同时涌现 本溪、鞍山等工矿业城市正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各地 务接待人才的储备 , 增强企业未来开展工业旅游接待活动的
的各种财经类和工商类媒体咨讯 , 为推动社会各界认知和 政府往往通过城市和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推动工业旅 实力。 (5) 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 , 中国所开展的工业旅游的产
参与工业旅游打下了市场基础。总之 , 不论是新中国时期 游的发展。此外 , 旅行社也积极设计工业旅游的线路产 品吸引力还主要停留在生产性的工业企业景观 , 虽然中国有
的社会主义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 , 中国的政治结 品。但与西方相比 , 目前中国所有的工业旅游基本上主 些传统工艺 , 例如苏州的丝织厂 , 对外国游客很有吸引力 , 但
构、特别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政务接待关系 , 不仅从组织 要针对团队游客 , 而不接待散客。 (2) 中国工业旅游的 这种手工作坊的旅游魅力仍然来自那些传统手工业 , 而不属
架构和行事规范方面 , 为企业累积了接待经验 , 也为企业 产品供给在多家工业企业、地方政府支持、旅行社结 于现代工业企业。而中国现代工业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和
发展专业化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基础 , 加之媒体的影响 , 构的合作下 , 既可形成工业旅游专线 , 又可形成组合旅 旅游开发潜力 , 远没有得到认识 , 而这一点 , 在笔者看来构成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工业旅游的社会认知 , 从而形成中国工 游线路 : 例如 , 上 了与西方工业旅游的巨大差别 , 也是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过程
18. 中国旅游业的制度创新研究 _ 周琳( 2014 )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开发
工业遗产旅游能够极大地缓解就业压力,为资源型城市转
型疏通道路。
生态环境建设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特点
城市发展战略、就业问题。资源枯竭破产 --- 工人下岗
工业遗产单体规模大体量大 ,投资要求高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具有公益性 --- 公共产品

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旅
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关系、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旅游用工中新员工与原企业工人的关系……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投资主体构成
政府企业工人…… -- 多方利益相关着

19. 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 _ 以海
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 _ 王莹( 2010 )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
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工业遗产旅游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带来了契机,
但在工业遗产保护、各方利益均衡方面也存在诸多挑战。
城市形象重塑 城市转型
工业遗产旅游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
要产业选择之一。资源型城市以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等第一、
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是提升第三产业的最好选择,也是资源
枯竭型城市寻求替代产业的重要选择,能够促进资源型城
市产业结构升级。
工业遗产旅游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资源型企业的破产带来的是一个庞大的待就业群体,下岗
人员再就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