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1

第二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

的频域分析
2.1 引言
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
用连续时间函数表示
拉普拉斯变
换频域变换
傅立叶变换
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用序列表示
傅立叶变换
频域变换
Z 变换
2.2.1 序列的傅立叶变换定义
 序列的 Fourier 变换及反变换:

j
X ( e )  DTFT [ x ( n )]   x ( n )e
n 
 j n

1 
  X (e
j j j n
1
x (n )  DTFT [ X (e )]  )e d 
2 
傅立叶变换( FT )的充要条

 FT 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序列 x(n)
满足绝对可和。

即:
 x ( n)  
n  
2.2.2 傅立叶变换的性质
1 、周期性

j
X (e )   x ( n )e
n  
 j (  2M ) n

其中: M 为整数

序列的 FT 是周期函数;
=0,
 2,
 4 ...时,其频谱代表直流分量
=(2 M+1)时,代表频率最高的分量
2 、线性

j
X 1 (e )  FT [ x1 ( n)],
j
X 2 (e )  FT [ x2 ( n)]

FT [ ax1 ( n)  bx2 ( n)]
j j
 aX 1 (e )  bX 2 (e )
3 、时移与频移

j
若:X (e )  FT [ x(n)]
 j  n0 j
FT [ x(n  n0 )]  e X (e )
j 0 n j ( 0 )
FT [e x(n)]  X (e )
4 、 FT 的对称性
( 1 )共轭对称序列
若序列满足 xe(n)=xe*(-n) ,则称序列
为共轭对称序列。
xe (n)  xer (n)  jxei (n)

x (n)  xer (n)  jxei (n)


*
e

xe* (n)  xer (n)  jxei (n)

xer (n)  xer (n); xei (n)   xei (n)


 这说明共轭对称序列的实部是偶对称序
列(偶函数),而虚部是奇对称序列(
奇函数)。

 特殊地,如是实序列,共轭对称序列就
是偶对称序列。
( 2 )共轭反对称序列
设一复序列,如果满足 xo(n)=-
xo*(-n)
则称序列为共轭反对称序列。
xo (n)  xor (n)  jxoi (n)
x (n)  xor (n)  jxoi (n)
*
o

x ( n)  xor ( n)  jxoi ( n)
*
o

 x ( n)   xor ( n)  jxoi ( n)
*
o
 这说明共轭反对称序列的实部是奇对称
序列(奇函数),而虚部是偶对称序列
(偶函数)。

 特殊地,如是实序列,共轭反对称序列
就是奇对称序列。
( 3 )序列都可表为共轭对称与共轭反对称序列之和

x(n)  xe (n)  xo (n)


xe (n)  xo (n)
 [ xer (n)  xor (n)]  j[ xei (n)  xoi (n)]

其中,xer (n)为实偶函数, xor (n)为实奇函数,


它们之和可构成任何序 列的实部; xei (n)为
实偶函数, xoi (n)为实奇函数,它们之和 可
构成任何序列的虚部。
推导
x( n)  xe ( n)  xo ( n)
* *
x (  n)  xe (  n)  xo (  n)
*

 xe ( n)  xo ( n)
1
 xe ( n)  [ x( n)  x (  n)]
*

2
1
xo ( n)  [ x( n)  x (  n)]
*

2
j j j
X (e )  X e (e )  X o (e )
其中 1
j j  j
X e (e )  [ X (e )  X (e )]
*

2
j 1 j  j
X o (e )  [ X (e )  X (e )]
*

序列的傅氏变换可表为共轭对称分量与共
轭反对称分量之和
性质
j
1.如果X (e )  F [ x(n)],则有
 j
*
X (e )  F [ x (n)]
*

证明:
 
F [ x (n)] 
*
 x (n)e
n  
*  j n
  [ x(n)e
n  
j n *
]

 (  [ x(n)e j n
])  X (e
* *  j
)
n  
j
2.如果X (e )  F [ x(n)],则有
j
X (e )  F [ x (n)]
* *

证明:
 
F [ x (n)] 
*
 x (n)e
n  
*  j n
  x (n)e
n  
* j n


  [ x(n)e
n  
 j n *
]  X (e ) * j
3. 序列的实部的傅氏变换等于其傅氏变换的偶部

j
F [Re{x(n)}]  X e (e )

证明:
1
Re[ x(n)]  [ x(n)  x (n)]
*

2
1 j  j
 F{Re[ x(n)]}  [ X (e )  X (e )]
*

2
j
 X e (e )
4. 序列的 j 倍虚部的 FT 等于其 FT 的奇部

j
F [ j Im{x(n)}]  X o (e )
证明:
1
 j Im[ x(n)]  [ x(n)  x* (n)]
2
1 j  j
 F{ j Im[ x(n)]}  [ X (e )  X (e )]
*

2
j
 X o (e )
5. 序列的偶部的 FT 等于其 FT 的实

j
F [ xe (n)]  X R (e )
证明:
1
xe (n)  [ x(n)  x (n)]
*

2
1 j j
 F [ xe (n)]  [ X (e )  X (e )]
*

2
j
 X R (e )
6. 序列的奇部的 FT 等于其 FT 的虚部再乘以
j
F [ xo (n)]  jX I (e )
证明:
1
xo (n)  [ x(n)  x (n)]
*

2
1
 F [ xo (n)]  [ X (e j )  X * (e j )]
2
1 j j j j
 [ X R (e )  jX I (e )  X R (e )  jX I (e )]
2
j
 jX I (e )
实数序列的 Fourier 变换满足共轭对称性
X ( e j )  X e ( e j )  X * ( e  j )

j  j
实部是 ω 的偶函数 Re[ X ( e )]  Re[ X ( e )]
j  j
虚部是 ω 的奇函数 Im[ X ( e )]   Im[ X ( e )]

幅度是 ω 的偶函数 X ( e j )  X ( e  j )
幅角是 ω 的奇函数 arg[ X ( e j )]   arg[ X ( e  j )]
总结:序列的 FT 的对称性质
x
共轭对称序列: e ( n )  x e ( n )
*

x
共轭反对称序列: o ( n )   xo ( n )
*

任意序列可表示成 xe(n) 和 xo(n) 之和 :

x ( n )  xe ( n )  xo ( n )

1
其中: xe ( n)  [ x( n)  x (  n)]
*

2
1
xo (n)  [ x(n)  x ( n)]
*

2
同样, x(n) 的 Fourier 变换 X (e j ) 也可分解成
j

j j
X (e )  X e (e )  X o (e )

其中:
j  j 1 j *  j
X e (e )  X (e )  [ X (e )  X (e )]
*
e
2
j *  j 1 j *  j
X o (e )   X o (e )  [ X (e )  X (e )]
2
对称性质

序列 Fourie
r 变换 x(n) X ( e j )

Re[ x ( n )] X e ( e j )
j Im[ x ( n )] X o ( e j )

xe ( n ) Re[ X ( e j )]
xo ( n ) j Im[ X ( e j )]
5 、时域卷积定理

若y ( n )  x ( n ) * h ( n )
j j j
则Y ( e )  X ( e )  H ( e )

详细证明见 P34
6 、频域卷积定理

若y ( n )  x ( n )  h ( n )
j 1 j j
则Y ( e )  X (e )  H (e )
2
1 

j j (  )
= X ( e )  H ( e )d 
2 -
7 、帕斯维尔( Parseval )定

 
1

2

2
x[ n]  X (e j
) d
n - 2 

说明:信号时域的总能量等于频域的总能量。
一、 Fourier 变换的几种形式

时间函数 频率
函数
连续时间、连续频率—傅里叶变换

连续时间、离散频率—傅里叶级数

离散时间、连续频率—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离散时间、离散频率—离散傅里叶变换
连续时间、连续频率—傅里叶变换


X ( j)   x(t )e  jt
dt


1 

jt
x(t )  X ( j )e d 
2 

时域连续函数造成频域是非周期的谱,
而时域的非周期造成频域是连续的谱函数
连续时间、离散频率—傅里叶级数

1 T0 / 2
X ( jk 0 )   x(t )e  jk 0t dt
T0 T0 / 2


x(t )   X ( jk  )e
k 
0
jk 0t

时域连续函数造成频域是非周期的谱,而
频域的离散对应时域是周期函数。
离散时间、连续频率—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X (e j )  
n 
x(n)e  jn

1 
x ( n) 
2 

X (e j )e jn d

时域的离散化造成频域的周期延拓,而
时域的非周期对应于频域的连续
离散时间、离散频率—离散傅里叶变换

N 1 2
j nk
X ( k )   x ( n )e N

n 0

N 1 2
1 j nk
x(n ) 
N
 X ( k )e
k 0
N

一个域的离散造成另一个域的周期延拓,因
此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时域和频域都是离散的
和周期的
四种傅里叶变换形式的归纳

时间函数 频率函数

连续和非周期 非周期和连续
傅里叶变换

傅里叶级数 连续和周期 (T0) 非周期和离散 (0=2/T0)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离散 (T) 和非周期 周期 (s=2/T) 和连续

离散傅里叶变换 离散 (T) 和周期 (T0) 周期 (s=2/T) 和离散 (0=2/T0)

(DFS :离散傅里叶级数, DTFT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DFT :离散傅里叶变换)
2.3 周期序列的离散傅立叶级

 周期序列不满足 FT 的条件;
 周期序列可以展成傅立叶级数;

2.3 周期序列的 DFS
周期序列:x( n )  x ( n  rN )
r为任意整数 N 为周期
N 1 2 N 1
j nk
( n )]   x ( n )e
X ( k )  DFS [ x N
  x ( n )WNnk
n 0 n 0

N 1 2 N 1
1 j nk 1
x (n )  IDFS [ X (k )]   X (k )e
 N
  X (k )WN
 nk

N k 0 N k 0
2
j
其中: WN  e N
N 1 2
~ 1 ~ j kn
x ( n) 
N
 X ( k )e
k 0
N

结论:周期序列可以分解为 N 次谐波,
~
第 K 个谐波的幅度为(1 / N ) X (k )
k  (2 / N )k
,频率为 。
所以序列的 DFS 表示了它的频谱分布
规律。
例:已知序列x(n)是周期为6的周期序列,
如图所示,试求其DFS
解:根据定义求解
N 1 5
X ( k )   x ( n )WN   x ( n )W6nk
 nk

n 0 n 0
2 2
j k j 2k
 14  12e 6
 10e 6

2 2 2
j 3k j 4k j 5k
 8e 6
 6e 6
 10e 6

X(0)  60 X (1)  9  j 3 3 X (2)  3  j 3


X(3)  0 X (4)  3  j 3 X (5)  9  j 3 3
一、序列的 Z 变换
1 、 z 变换的定义
序列 x(n) 的 z 变换定义为:

X ( z )  ZT [ x ( n )]   x(n) z
n 
n

其中: z 是复变量,它所在的复平面称为
z 平面。
2. Z 变换和 DTFT 的关系

 
X z =  x n z n
z  e j
  xn e  jn

n   n  


 X e j 
j
此时,z e 它表示在 Z 平面上
的一个单位圆。即单位圆上的 z 变换就是序
列的傅立叶变换。
例2.5.1 求x(n)  a u (n)的Z变换。 n

 
解:X ( z )   x(n)z
n  
n
  a u (n)z
n  
n n

 
 a z n n
 (a z ) 1 n

n 0 n 0

1
 1
1  az
系统的频率响应与系统函数
一、 定义
单位脉冲响应 h(n) 可以表示线性时不变系统

y ( n ) =x ( n ) *h ( n )

两边取 z 变换 Y(z)=X(z)H(z)
则 Y ( z)
H ( z) 
X ( z)
系统函数

H ( z)   h( n) z
n  
n
单位圆上的系统函数就是系统的频率响

j
j
H (e ) 
Y (e )
j
X (e )
z  e 
j


j
H (e )   h ( n )e
n  
 j n
3. 收敛域的定义

定义:对于任意给定序列 x(n) ,使其 z 变换


X(z) 收敛的所有 z 值的集合称为 X(z) 的收敛
域。

收敛条件: X(z) 收敛的充要条件是绝对可


和。 
即: x (
n  
n ) z n
M 
4 、零极点定

P( z )
令X ( z ) 
Q( z)
则X(z)的零点:使X(z)=0的点,
即P ( z )  0和当Q ( z )阶次高于P ( z )时 Q ( z )  

X(z)的极点:使X(z)  的点,
即Q ( z )  0和当P ( z )阶次高于Q ( z )时P ( z )  

在极点处 Z 变换不存在,即收敛域中不包含极点,
但总是用极点限定边界。
4
1 z
 H ( z)  1
. 极点 : z  3; z  0 (triple poles )
1  3z
2k
j
 零点 : z  e 4
, k  0 ,1,2 ,3.
零  极图
2.5.2 序列特性对收敛域的影响
1 、有限长序列
 x ( n ) n1  n  n2
x(n )  
 0 其它n
四种情况:
n1  0, n2  0, 收敛域,
0 z 
n1  0, n2  0, 收敛域,
0 z 
n1  0, n2  0, 收敛域,
0 z 
n1  0, n2  0, 特殊 n 收敛域,
0 z 
例:求序列xn    n 的z变换及收敛域
解:这相当n1  n2  0时的有限长序列

Z [ (n)]    (n)Z
n  
n
 Z 1
0

其收敛域包括 z  0, z  ,
即0  z  ,充满整个Z平面 j Im[z ]

Re[z ]
n1  0  n2
X ( z )  x ( n1 ) z  n1  x ( n1  1) z  ( n1 1)    x ( 1) z1

 x (0) z 0  x (1) z 1    x ( n2  1) z  ( n2 1)  x ( n2 ) z  n2

 0 n2     n1  
 Roc : 0  z  
0  n1  n2  0 n   n  0
 Roc : 0 z 

n1  n2  0  0 n  0   n  
 Roc : 0  z  
2 、右边序列 x(n)

 x(n) n  n1
x(n)   ...
 0 n  n1 ..
n1 01 n
1 
其Z变换:X ( z )  
n  n1
x ( n ) z n
 
n 0
x ( n ) z n

j Im[ z ]
前式Roc: 0  z  
后式Roc: Rx   z  
Rx  Re[ z ]
当n1  0时,Roc : Rx   z   0
当n1  0时,Roc : Rx   z   n1  0
包括z  处
例2:求x ( n )  a n u ( n )的z变换及其收敛域
  
解:X(z)=  x ( n ) z  n =  a n u( n ) z  n =  a n z  n
n  n  n0

1
 当 az 1  1时
1  az 1
j Im[ z ]

Roc : z a
a Re[ z ]
零点:z  0
0
极点:z  a
解2:   
X ( z)   a n

n  
u ( n ) z n
 
n 0
a n n
z   )
(
n 0
az 1 n

 1  az 1  (az 1 ) 2    (az 1 ) n 

当时,这是无穷递缩等比级数。

1 a1 1 z
q  az , S   1
 。
1  q 1  az za
z  a为极点,在圆 z  a 外,
X ( z )为解析函数,故收敛。
因果序列

n1  0 的右边序列

Roc: Rx   z  

结论:因果序列的 z 变换在∞处收敛;
在∞ 处收敛的 z 变换,其
序列必为
3 、左边序列
 0 n  n2
x(n)  
 x ( n ) n  n2
0 n2
其z变换:X ( z )   x(n ) z
n 
n
  x(n ) z
n 1
n

前式Roc: 0  z  Rx  j Im[ z ]
后式Roc: 0 z 
当n2  0时,Roc : 0  z  Rx  Re[
0 Rx 
当n2  0时,Roc : 0  z  Rx 
n2  0
例:求序列 x(n)  b u (n  1) 变换及收敛域。
n

 1 
x ( n)    b
n  
n
u (  n  1) z n
   b
n  
n n
z   z
 b n n

n 1

 1 1
  b z  (b z )    (b z )  
2 1 n

当 |b|>|z| 时,这是无穷递缩等比级数,收敛。
1 j Im[ z ]
b z
故其和为X ( z )   1
1 b z a
z Re[ z ]
 0
收敛域: z b
收敛域一定在模最小的极点所在的圆内。
4 )双边序列
n为任意值时皆有值

1 
其z变换:X ( z )  
n 
x(n) z  n   x(n ) z  n
n 0
j Im[ z ]
前式Roc: 0  z  Rx 
后式Roc: Rx   z  
Rx  Re[ z ]
当Rx   Rx  时,Roc :  0 Rx 
当Rx   Rx  时,Roc : Rx   z  Rx 
n
例4:求x ( n )  a ,a为实数,求其z变换及其收敛域
  1 
解:X(z)=  x ( n ) z  n =  a z  n =  a  n z  n   a n z  n
n

n  n  n  n 0

 
= a n z n   a n z  n
n 1 n 0


az
 a z  n n
az  1  z  1/ a
n 1 1  az

1
 a z n n
 az 1  1  z  a
n 0 1  az 1

当 a  1时,无公共收敛域,X( z )不存在
az 1 z (1  a ) 2
当 a  1时,X ( z )   1

1  az 1  az (1  az )( z  a )

Roc : a < z  1/ a
j Im[ z ]
零点:z  0, 

极点:z  a, a 1 Re[ z ]
a
0 1/ a
总结

 给定 z 变换 X(z) 不能唯一地确定一个序
列,只有同时给出收敛域才能唯一确定。
 X(z) 在收敛域内解析,不能有极点,故:
1) 右边序列的 z 变换收敛域一定在模最大的有
限极点所在圆之外
2) 左边序列的 z 变换收敛域一定在模最小的有
限极点所在圆之内
j Im[ z ]
j Im[ z ]

a a
b Re[ z ] b Re[ z ]
0 0
c c

j Im[ z ] j Im[ z ]

a
a Re[ z ]
b Re[ z ] b
0 0
c c
总结

 有限序列全 z 面,零和无穷要察看;
 右边序列圆外面,因果敛至无穷远;
 左边序列圆里面,逆向因果含零点;
 双边序列是圆环,边界考虑零极点。
2.5.3 逆 Z 变换

一 . 定义:
已知 X(z) 及其收敛域 , 反
过来求序列 x(n) 的变换称作 Z
反变换。
1
记作:x(n)  Z [ X ( z )]
z 变换公式:

正:X ( z )   x (
n  
n ) z n
, Rx   z  Rx 

1

n 1
反:x(n)  X ( z ) z dz , c  ( Rx  , Rx  )
2j c
j Im[ z ]
C 为环形解析域内
环绕原点的一条逆 C
时针闭合单围线 . Rx 
Rx

0 Re[ z ]
z 反变换的求解方法:

1) 围线积分法(留数
法)
2) 部分分式法
3) 长除法
1. 留数法
由留数定理可知:

 1
 2j

c
X ( z ) z n 1
dz   Re
k
s[ X ( z ) z n 1
]z  zk

 1 dz   Re s[ X ( z ) z
 X ( z) z
n 1 n 1
]z  zm

 2j c
m

zk zm
为 c 内的第 k 个极点, 为 c 外的第 m 个
极点,
Res[ ] 表示极点处的留数。
留数的求法:

1 、当 Zr 为一阶极点时的留数:

Re s[ X ( z ) z n 1 ]Z  Z k  [( z  z r ) X ( z ) z n 1 ]z  zk

2 、当 Zr 为 N 阶 ( 多重 ) 极点时的留
数:
n 1
Re s[ X ( z ) z ]z  zk 
N 1
1 d n 1
N 1
[( z  z k ) X ( z ) z ] z  zk
N

( N  1)! dz
对于 N 阶极点,可以根据留数辅助定理,求 c
围线外的所有极点留数之和,从而使问题简化。
n 1
F ( z)  X ( z) z

若 F(z) 在围线 c 上连续,在 c 内有 K 个极点 zk


,则:
x ( n )   Re s[ F ( z )]z  zk
k

zm
若 F(z) 在 c 外 M 个极点 ,且分母多项式 z
的阶次比分子多项式高二阶或二阶以上,则:

x ( n )    Re s[ F ( z )]z  zm
m
z2
例1:X ( z )  ,1/4< z  4,求其z反变换
(4  z )( z  1/ 4)
1 z2

n 1
解:x ( n )  
2 j c (4  z )( z  1/ 4)
z dz c  ( Rx  , Rx  )
2 n 1
z n 1 z
其中:F ( z )  z 
(4  z )( z  1/ 4) (4  z )( z  1/ 4)
当n  1时
1 j Im[ z ]
F ( z )在围线c内只有一阶极点z 
4
x ( n )  Re s[ F ( z )] 1 C
z
4
 1 z n 1  1/ 4 4
 ( z  )  1 0 Re[ z ]
 4 (4  z )( z  1/ 4)  z
n 4
4

15
当n  1时
1
F ( z )在围线c内有一阶极点z  和-( n  1)阶极点z  0
4
而围线c外只有一阶极点z=4,且F(z)的分母多项式
阶次高于分子多项式阶次两次以上
x ( n )   Re s[ F ( z )]z 4
  j Im[ z ]
z n 1
   z  4  
 4  z  z  1/ 4   z 4 C

4n 2 1/ 4 4
  1 n 0 Re[ z ]
15 n  1
15 4 ,
因此x(n)  
 1 4n2 , n  2
15
z2
例2:X ( z )  ,z  4,求其z反变换
(4  z )( z  1/ 4)
j Im[ z ]
收敛域是圆的外部
解: C

 x ( n )是右边序列 1/ 4
0 4 Re[ z ]
又 lim X ( z )  1,
z 

即X(z)在z=处收敛
 x ( n )是一个因果序列,即x ( n )  0,n  0

z n 1
同样当n  0时,由F ( z )  在c外无
(4  z )( z  1/ 4)
极点,且分母阶次比分子阶次高两阶以上,由
围线外极点留数为0可得x ( n )  0
z n 1
当n  0时 F ( z)  j Im[ z ]
(4  z )( z  1/ 4) C

1 1/ 4
在围线c内有一阶极点z  4, 0 4 Re[ z ]
4

x ( n )  Re s[ F ( z )]z 4  Re s[ F ( z )]z 1/ 4


   
 z n 1   1 z n 1 
 ( z  4)   ( z  )
1 4 1 
 (4  z )( z  )   (4  z )( z  ) 
 4  z 4  4  z 1
4
1 n
 (4  4n  2 )
15
1 n
 x ( n )  (4  4 n  2 )u( n )
15
1  a2
例3:X ( z )  1
,a  1,求z反变换
(1  az )(1  az )
1 1  a2

n 1
解:x ( n )  
2 j (1  az )(1  az )
c 1
z dz

1  a2 n 1 ( a 2
 1) z n
其中:F ( z )  1
z 
(1  az )(1  az ) a ( z  a 1 )( z  a )
c为X(z)收敛域内闭合围线
而题中未给出收敛域,根据X ( z )的极点z  a, a 1
有三种可能的收敛域:
1) z  a 1
2) z  a
3) a  z  a 1
j Im[ z ]
1) z  a 1 C
a 1
收敛域是圆的外部
0 Re[ z ]
又 lim X ( z )  0, a
z 

 x ( n )是因果序列,即x ( n )  0,n  0

当n  0时 F ( z )在围线c内有一阶极点z  a,a 1
x ( n )  Re s[ F ( z )]z a  Re s[ F ( z )]z a 1
 ( a 2  1) z n   1 ( a 2
 1) z n

 ( z  a ) 1   ( z  a ) 1 
 a ( z  a )( z  a )  z a  a ( z  a )( z  a )  z  a 1

 an  a n
n
 x ( n )  ( a  a )u ( n )
n
j Im[ z ]
a 1
2) z  a
C
当n  0时 F ( z )在围线c内无极点
0 Re[ z ]
故x ( n )  0
a
当n  0时 F ( z )在c内有-n阶极点z  0
在c外有一阶极点z  a , a 1 ,
且分母阶次比分子高两阶以上

x ( n )   Re s[ F ( z )]z a  Re s[ F ( z )]z a 1

 a n  ( a  n )  a  n  a n
 x ( n )  ( a  n  a n )u ( n  1)
1 j Im[ z ]
3) a  z  a
a 1
当n  0时 C

F ( z )在c内有一阶极点z  a
0 a Re[ z ]
x ( n )  Re s[ F ( z )]z a  a n
当n  0时
F ( z )在c内有一阶极点z  a和-n阶极点z  0
在c外有一阶极点z  a 1 ,
且分母阶次比分子高两阶以上
x ( n )   Re s[ F ( z )]z a 1  a  n
n n
 x ( n )  a u ( n )  a u ( n  1)  a
n
2 、幂级数法(长除法)

因为 x(n) 的 Z 变换 X(z) 为 Z-1 的幂级数,


将其展开,即:

X ( z)  
n 
x(n) z  n

   x ( 1) z1  x (0) z 0  x (1) z 1  x (2) z 2  

级数的系数就是 x(n)
根据收敛域判断 x(n) 的性质,在展开成相应的 z
的幂级数

将 X(z)
X(z) 的
x(n) 展成 z 的 排列

因果序列 负幂级数 降
幂排列

左边序列 正幂级数 升
幂排列
缺点:在复杂情况下,很难得到 x(n) 的封闭解。
1
例:X ( z )  1
,z  a ,求z反变换
(1  az )
 1  2  3
解:由 Roc 判定 1  a z  a 2z  a 3z  
 1
1  a z 1
x(n) 是因果序列  1
,用长除法展成 z 1  a z
 1
a z
的负幂级数  1  2
a z  a 2z
 2
a 2z
 2
X ( z )  1  az 1  a 2 z 2  a 3 z 3  … a 2z  a 3z 3
 a 3z 3
 a z n n

n 0

 x(n )  a n u(n )
1
例:X ( z )  1
,z  a ,求z反变换
(1  az )

解:由 Roc 判定  a 1 z  a 2 z 2  a 3 z 3 
x(n) 是左边序列  az 1  1 1
,用长除法展成 z 1  a 1 z
的正幂级数 a 1 z
a 1 z  a 2 z 2
X ( z )  [a 1 z  a 2 z 2  a 3 z 3  …] 2 2
a z
1

-  a z n n

n 

 x ( n )   a n u (  n  1)
3 、部分分式展开法
X(z) 是 z 的有理分式,可分解成部分分式

B( z )
X ( z)   X1 ( z)  X 2 ( z)    X K ( z)
A( z )

对各部分分式求 z 反变换

x ( n )  IZT [ X ( z )]
 IZT [ X 1 ( z )]  IZT [ X 2 ( z )]    IZT [ X K ( z )]
M

B( z ) i
b z i

X ( z)   i 0
N
A( z )
1   ai z  i
i 1

M N N r r
A Ck
X ( z )   Bn z  
n k
1 
 1 k
n 0 k 1 1  z k z k 1 (1  zi z )

其中, M≥N 时,才存在 Bn ; Zk 为 X(z) 的各单极点, Zi


为 X(z) 的一个 r 阶极点。而系数 Ak , Ck 分别为:

 A  Re s[ X ( z ) ]


k z z  zk

  r k
1 d r x( z ) 
Ck   r  k [( z  zi ) 

 (r  k )!  dz z  z  z , k 1, 2r
i
分别求出各部分分式的 z 反变换(可查 P51
表 2.5.1 ),然后相加即得 X(z) 的 z 反变换。
1
5z
例:X ( z )  1 2
,2< z  3,求z反变换
1  z  6z
5 z 1 5z 5z
解:X  z    2 
1
1  z  6z 2
z  z  6  z  2  z  3
j Im[ z ]
X z 5 A1 A2
  
z  z  2  z  3 z  2 z  3 3
0
2
Re[ z ]

 X z 5
A1  Res     z  2 1
 z  z 2  z  2  z  3 z 2
 X z 5
A2  Res     z  3  1
 z  z 3  z  2  z  3 z 3
X z 1 1
 
z z 2 z 3
z z 1 1
X z    1

z  2 z  3 1  2z 1  3 z 1

2  z  3 1
ZT [a u (n)] 
n
1
z a
1  az
1
ZT [a u (n  1)] 
n
1
z a
1  az
1 z 2
2 n u ( n)
1  2z 1
1 z 3
 3
n
u ( n  1)
1  3z 1
 x  n   2 u  n    3 u   n  1
n n
2.5.4 Z 变换的性质和定理
1. 线性

如果 Z [ x(n)]  X ( z ) , R  z  R 则有:
x x

Z [ y (n)]  Y ( z ) , R y   z  R y 

Z [ax(n)  by (n)]  aX ( z )  bY ( z ),
max(Rx  , R y  )  z  min( Rx  , R y  )

* 即满足均匀性与叠加性
; * 收敛域为两者重叠部
分。
[ 例 ] 已知x(n)  cos(0 n)u (n)
, 求其 z 变换。 1
j 0 n  j 0 n
cos(0 n)u (n)  [e  e ]u (n)
2
1
Z [a u (n)] 
n
1
,z a
1  az
j 0 n 1 j 0
 Z [e u (n)]  j0 1
, z  e 1
1 e z
 j 0 n 1  j 0
Z [e u (n)]   j0 1
,z e 1
1 e z
1 1 1
Z [cos(0 n)u (n)]  [ j0 1
  j0 1
], z  1
2 1 e z 1 e z
2. 序列的移位

如果 Z [ x(n)]  X ( z ) , Rx   z  Rx  则有:

m
Z [ x(n  m)]  z X ( z ) ; Rx   z  Rx 

[ 例 ] 求序列 x(n)=u(n)-u(n-3) 的 z 变换。


z
Z [u ( n)]  , z 1
z 1
2
z z
Z [u ( n  3)]  z 3  , z 1
z 1 z 1
z z 2 z2  z 1
 Z [ x ( n)]    , z 1
z 1 z 1 z 2
3. 乘以指数序列

如果 Z [ x(n)]  X ( z ) , Rx   z  Rx  ,则
1
Z [a x(n)]  X (a z ) ; a Rx   z  a Rx 
n


证明: Z [ a x ( n)] 
n
 a n

n  
x ( n ) z n


z n z
  x(n)( )  X ( ) ;
n   a a
z
Rx    Rx  ; 即 a Rx   z  a Rx 
a
4. 序列的乘以 n( 线性加权 )

如果 Z [ x(n)]  X ( z ) , Rx   z  Rx  ,则
d
Z [nx(n)]   z X ( z ), R x   z  R x 

dz
证明:X ( z )   x (
n  
n ) z n
, 对其两端求导得
 
dX ( z ) d d
 [  x ( n) z  n ]   x ( n ) ( z n
)
dz dz n   n   dz
 
 
n  
 nx ( n) z  n 1
 z 1
 nx (
n  
n ) z n

dX ( z )
即,Z [ nx ( n)]   z
dz
同理:ZT [n 2 x (n )]  ZT [n  nx (n )]
d
  z {ZT [nx ( n )]}
dz
d  dX ( z ) 
  z  z
dz  dz 
5. 复序列取共

如果 Z [ x(n)]  X ( z ) , Rx   z  Rx  ,则

Z [ x* (n)]  X * ( z * ) ,Rx   z  Rx  ;
*
其中,x (n)为x(n)的共轭序列。
 
证明: Z [ x * (n)]   x ( n) z
n  
* n
  [ x(n)( z )
n  
* n *
]

 [  x(n)( z ) ] X ( z ) ,Rx   z  Rx  ;
* n * * *

n  
6. 初值定理

对于因果序列x(n),则x(0)  lim X ( z )。
z 

证明:
 
X ( z)   x(n)u(n) z
n  
n
  x ( n) z
n 0
n

1 2
 x(0)  x(1) z  x(2) z  
 lim X ( z )  x(0)
z 
7. 终值定理
对于因果序列x( n),其X ( z )  Z [ x( n)]的极点
除可以有一个一阶极点在单位圆z  1上,其
它极点均在单位圆内,则:
lim x ( n)  lim[( z  1) X ( z )]  Re s[ X ( z )]z 1
n  z 1


证明:Z [ x(n  1)  x(n)]  ( z  1) X ( z )   [ x(n  1)  x(n)]z n
n  

利用x ( n)为因果序列这一特性可 得:

( z  1) X ( z )   [ x
n  1
( n  1)  x ( n )]z n

n
lim
n 
 [ x
m  1
( m  1)  x ( m )] z m
(接下页)
又由于只允许 X(z) 在 z=1 处可能有一阶极点,故
因子( z-1) 将抵消这一极点,因此 (z-1)X(z) 在
上收敛。所以可取 (z - 1) 的极限。

n
lim( z  1) X ( z )  lim  [ x(m  1)  x(m)1m
z 1 n 
m  1

 lim{[ x(0)  0]  [ x(1)  x(0)]    [ x(n  1)  x(n)]}


n 

 lim[ x(n  1)]  lim x(n)


n  n 

 lim( z  1) X ( z )  lim x(n)


z 1 n 
8. 序列的卷积和


如果y (n)  x(n)  h(n)   x(m)h(n  m)
m  

而且X ( z )  Z [ x(n)] , Rx   z  Rx  ,
H ( z )  Z [h(n)] , Rn   z  Rn ,
则有:Y ( z )  Z [ y (n)]  X ( z ) H ( z )
max[Rx  , Rh  ]  z  min[ Rx  , Rh  ]
证明:

Z [ x ( n)  h( n)]   [ x
n  
( n )  h ( n )] z n

 
  [ 
n   m  
x ( m )h ( n  m )] z n

 
  x (
m  
m )[  h ( n  m
n  
) z n
]
 
  x (
m  
m )[  h (l ) z
l  
l
] z m


[  x (
m  
m )z m
]H ( z )

 X ( z ) H ( z ), max[ Rx  , Rh  ]  z  min[ Rx  , Rh  ]
[ 例 ] 已知x ( n)  a n u ( n), h( n)  b n u ( n)  ab n 1u ( n  1),
求y (n)  x(n)  h(n), b  a .
z
解: X ( z )  Z [ x ( n)]  , z  a;
za
z 1 z
H ( z )  Z [ h( n)]   az
z b z b
z a za
   , z  b;
z b z b z b
z za z
Y ( z )  X ( z ) H ( z )  
z a z b z b
X ( z )的极点与H ( z )的零点相消,Y ( z )
的收敛域扩大,为 z  b .
 y ( n)  x ( n)  h( n)  Z 1[Y ( z )]  b n u ( n)
9. 序列相乘

若 y (n )  x(n )  h(n )
且 X ( z )  ZT [ x ( n )] Rx   z  Rx 
H ( z )  ZT [h ( n )] Rh   z  Rh 

则 Y ( z )  ZT [ y (n )]  ZT [ x ( n )h( n )]
1 z

1
  X
2 j c  v 
 H ( v ) v dv

 z   z 
max  Rh  ,   v  min  Rh  , 
 R   Rx 
 x 

 
12. 帕斯维尔定理 (parseval)
如果: X ( z )  Z [ x( n)] , Rx   z  Rx  ;
H ( z )  Z [h(n)] , Rh   z  Rh  ;
且Rx  Rn   1  Rx  Rn  .
则有 
1 * 1
: 
n  

x ( n) h ( n)  
2j c
x( ) H (  ) d

1

 1   1 
max  Rx  ,
   v  min  Rx  , 
 Rh    Rh  
其中“ *” 表示复共轭,闭合积分围线 C 在公共收敛域
内。 (证明从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