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0

中國史學史

司馬光《資治通鑑》
宋代史學的繁盛

陳寅恪:「中国史學莫盛于宋……元明及清,治史者之學識更不逮
宋。」(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

蒙文通:「經學莫盛于漢,史學莫精於宋。」(〈跋華陽張君《葉水
心研究》)

1. 史書編纂數量龐大。
2. 體例繁多。
3. 追尋歷史解釋與意義的闡明。
4. 派別眾多。
宋代史學繁盛的時代背景

1. 國家面臨挑戰。
2. 社會經濟繁榮發展。
3. 科舉取士,造就士人群體興起。
4. 宋代學術思想繁盛。
5. 印刷術流行,知識傳播相對容易。

參考:燕永成《宋代史學的繁榮與傳布》(蘭州:甘肅人民出版
社, 2019 )
《新唐書.經籍志》史部 《宋史.藝文志》史類
# 類別 部數 卷數 # 類別 部數 卷數
1 正史 90 4085 1 正史 57 4473
2 編年 151 1575
2 編年 48 947 3 別史 123 2218
3 偽史 27 542 4 史鈔 74 1324
4 雜史 107 1828 5 故事 198 2094
5 起居注 38 1272 6 職官 56 578
6 故事 43 496 7 傳記 401 1964
8 儀注 171 3438
7 職官 26 262 9 刑法 221 7955
8 雜傳記 146 1656 10 目錄 68 607
9 儀注 100 1467 11 譜牒 110 437
10 刑法 61 1004 12 地理 407 5196
11 目錄 22 406 13 霸史 44 498
12 譜牒 39 1617
13 地理 106 1292
正史

國史

實錄

日曆

起居注 時政記

參考: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1 )
宋立民《宋代史官制度研究》(及林人民出版社, 1999 )
正史:薛居正《舊五代史》、歐陽修《新五代史》、歐陽修與宋祁
《新唐書》

編年體:司馬光《資治通鑑》及一系列模仿著作

紀事本末體:袁樞《資治通鑑紀事本末》

綱目體:朱熹及其弟子《資治通鑑綱目》及一系列模仿著作

典制史:馬端臨《文獻通考》

方志編纂

史學觀念的擴充:除官方史書(如正史、國史、實錄等)外,官方與
私人史家均廣採各種體裁之史料。
《新唐書.經籍志》史部 《宋史.藝文志》史類
# 類別 部數 卷數 # 類別 部數 卷數
1 正史 90 4085 1 正史 57 4473
2 編年 151 1575
2 編年 48 947 3 別史 123 2218
3 偽史 27 542 4 史鈔 74 1324
4 雜史 107 1828 5 故事 198 2094
5 起居注 38 1272 6 職官 56 578
6 故事 43 496 7 傳記 401 1964
8 儀注 171 3438
7 職官 26 262 9 刑法 221 7955
8 雜傳記 146 1656 10 目錄 68 607
9 儀注 100 1467 11 譜牒 110 437
10 刑法 61 1004 12 地理 407 5196
11 目錄 22 406 13 霸史 44 498
12 譜牒 39 1617
13 地理 106 1292
司馬光( 1019-1086 )

 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
 祖、父均為官
 1033 蔭補入仕; 1038 中進士(甲科第六名)。
 性格廉直簡樸:「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宋史.司馬光傳》: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宋史.司馬光傳》:

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
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資治通鑑》:宋代編年體的復興

 帝王之學
 繼承《春秋》
 效法《左傳》體例
 涵蓋時代: 403BCE (周威烈王 23 年) -- 959ACE (後周世宗顯德 6
年),共 1362 年
 編纂時間:共 19 年
 長度: 294 卷, 300 萬字
 內容:政治、軍事、天文、律例、地理、禮儀等
編纂過程

1064 (英宗治平元年):司馬光進呈《歷年圖》
1066 (英宗治平三年):司馬光進呈《通志》
 8卷
 403 BCE (三家分晉) – 207 BCE (秦二世滅亡)
 英宗同意司馬光繼續編纂,並可自選助手、自組書局
 設在崇文院內,並可調閱館閣藏書
1067 :神宗即位,繼續支持司馬光編纂《通志》
 進讀《通志》。
1070 :司馬光任西京御史臺,書局隨司馬光西遷洛陽
1084 :書成,共 294 卷。 1092 在杭州出版
司馬光的助手

原始名單:劉恕,趙君錫(守喪無法參加)

1066-1070 :劉恕,劉攽

1070-1084 :劉恕,范祖禹
工作分工
魏晉南北朝
戰國 + 秦 漢 +隋 唐 五代

司馬光
(已完 劉攽 劉恕 范祖禹 劉恕
成)
黃庭堅〈跋司馬溫公與潞公書〉:

司馬溫公天下士也,所謂左準繩,右規矩,聲為律,身為度者也。觀
此書猶可想見其風采,余嘗觀溫公資治通鑑草,雖數百卷,顛倒塗抹,
訖無一字作草,其行己之度蓋如此。
編纂方法

叢目
 將搜集到的史料按時間順序編排
 原則:盡可能完備(範圍包括小說、文集等),並註明出處
長編
 由助手將史料進行篩選
 原則:「寧失之繁,無失於略」
 以注說明史料去取的理由
定稿
 由司馬光負責
 確認史料去取是否妥當,並對長編文字進行刪削,統一文字風格

司馬光〈與范內翰祖禹論修書帖〉:說明修纂方法。
《資治通鑑》
 主要根據正史(十七史)
 至少採用 222 種以上的參考書,取材超過官修史書(高似孫《史略》)
 Ex: 《十六國春秋》,《竹書紀年》

王夫之《讀通鑒論》:
「《通鑑》能於十七史之外,旁搜纖悉,以序治忽,以別賢奸,以參離合,以
通原委,蓋得之百家之支說者為多。」
司馬光〈進《通鑑》表〉 :

「臣今筋骸癯瘁,目視昏進,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
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司馬光整合、添入史料,使讀者對歷史演變理解更深刻

Ex:
1. 赤壁之戰中魯肅扮演之角色(整合《三國志》相關記載)
2. 安史之亂李泌之策(取自《李鄴侯家傳》)
司馬光的重要工作,不在添進史料,而在刪去史料。

Ex: 唐史長編共 600-700 卷,《資治通鑑》中唐史僅 81


卷。

《通鑑》不載文人事蹟,不載屈原,不載魯仲連,不載商
山三四皓,不載劇孟等事蹟。
《資治通鑑考異》
 30 卷
 史料考證:說明史料取捨之理由

《通鑑目錄》
 30 卷
 以年表形式表達全書大綱
司馬光:

「修《通鑑》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欠伸思睡。」
《宋史.司馬光傳》:

上疏( 〈初除中丞上殿劄子〉 )論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


國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賞,曰必罰。其說甚備。且曰:「臣獲事三朝,
皆以此六言獻,平生力學所得,盡在是矣。」
司馬光〈初除中丞上殿劄子〉

臣聞澄其原則流清,固其本則末茂。臣䝉陛下聖恩,㧞於衆臣之中,委以風憲,天下細
小之事,皆未足爲陛下言之,敢先以人君修心治國之要爲言,此誠太平之原本也。
臣聞修心之要有三:一曰仁,二曰眀,三曰武。仁者,非嫗煦姑息之謂也,修政治、興
教化、育萬物、養百姓,此人君之仁也。眀者,非煩苛伺察之謂也,知道義、識安危、别賢
愚、辨是非,此人君之眀也。武者,非强亢暴戾之謂也,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姦不能惑,
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故仁而不眀,猶有良田而不能耕也;眀而不武,猶視苖之穢而不
能耘也;武而不仁,猶知穫而不知種也。三者兼備則國治强,闕一焉則衰,闕二焉則危,三
者無一焉則亡,自生民以來,未之或改也。
治國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賞,三曰必罰。夫人之才性各有所長,官之職業各
有所守,自古得人之盛,莫若唐虞之際,然稷、契、臯陶、垂益、伯夷、䕫龍各守一官,終
身不易。苟使之更來迭去,易地而居,未必能盡善也。故人主誠能收採天下之英俊,隨其所
長而用之,有功者勸之以重賞,有罪者威之以嚴刑,譬如乗輕車、駕駿馬,總其六轡,奮其
鞭䇿,何徃而不可至哉?
昔仁宗皇帝之時,臣初爲諫官,得上殿首曽敷奏此語。先皇帝時,臣曽進《歴年圖》,
又以此語載之後序。今幸遇陛下始初清眀之政,虚心下問之際,臣復以此語爲先者,誠以臣
平生力學所得,至精至要,盡在於是。願陛下勿以爲迂闊,試加審察,若果無可取,則臣無
所用於聖世矣。取進止。
史評:「臣光曰」

臣光曰: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
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
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
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
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衞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
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臣光曰:
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
失人也。
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
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谿之金,天下之利
也;然而不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
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
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
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
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姦,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
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
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
哉!
胡三省( 1230-1302 )注

 考證(地理,職官制度,天文等)
 史評
 陳垣《通鑑胡注表微》
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序〉:

先君篤史學,淳祐癸卯( 1243 )始患鼻衄,讀史不暫置,灑血漬書,遺跡故在。每謂三


省曰:「《史》、《漢》自服虔、應劭至三劉,註解多矣。章懷註范史,裴松之註陳壽史,雖
間有音釋,其實廣異聞,補未備,以示博洽。《晉書》之楊正衡,《唐書》之竇苹、董衝,吾
無取焉。徐無黨註《五代史》,粗言歐公書法義例,他未之及也。《通鑑》先有劉安世《音
義》十卷,而世不傳。《釋文》本出於蜀史炤,馮時行爲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溫公之子康
《釋文》,與炤本大同而小異。公休於書局爲檢閱官,是其得溫公辟咡之敎詔,劉、范諸公羣
居之講明,不應乖剌乃爾,意海陵《釋文》非公休爲之。若能刊正乎?」三省捧手對曰:「願
學焉。」
乙巳( 1245 ),先君卒,盡瘁家蠱,又從事科舉業,史學不敢廢也。寶祐丙辰( 1256 ),
出身進士科,始得大肆其力於是書。遊宦遠外,率攜以自隨;有異書異人,必就而正焉。依陸
德明《經典釋文》,釐爲《廣註》九十七卷;著《論》十篇,自周訖五代,略敍興亡大致。咸
淳庚午,從淮壖歸杭都,延平廖公見而韙之,禮致諸家,俾讎校《通鑑》以授其子弟,爲著
《讎校通鑑凡例》。廖轉薦之賈相國,德祐乙亥( 1275 ),從軍江上,言輒不用,旣而軍潰,
間道歸鄕里。丙子( 1276 ),浙東始騷,闢地越之新昌;師從之,以孥免,失其書。亂定反
室,復購得他本爲之註,始以《考異》及所註者散入《通鑑》各文之下;曆法、天文則隨《目
錄》所書而附註焉。汔乙酉( 1285 )冬,乃克徹編。凡紀事之本末,地名之同異,州縣之建
置離合,制度之沿革損益,悉疏其所以然。若《釋文》之舛謬,悉改而正之,著《辯誤》十二
卷。
王夫之《讀通鑒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