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2

第 7 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7.1 概 述
7.2 差动式放大电路
7.3 电流源电路
7.4 集成运算放大器
7.1 概 述

7.1.1 集成电路简介
集成电路 ( Integrated circuit 缩
写为 IC ) 是应用半导体制造工艺把晶体管、
场效应管、电阻、小容量电容等许多元器件
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线都做在同一硅片上,然
后封装在管壳里。这样制成的具有特定功能
的电子电路称为集成电路。
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性能
好、功耗低、可靠性高。
7.1 概 述

7.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在模拟集成电路中,发展最早、应用
最广的是集成运算放大器,简称集成运放。
集成运放:高放大倍数、高输入电
阻、低输出电阻。
7.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 集成电路按供电方式可分为双电源供电和单电
源供电两大类。
• 根据一个芯片中运放的个数可分为单运放、双
运放、四运放。
• 根据制造工艺可分为双极性、 CMOS
型、 BiCMOS 型。
• 根据工作原理可分为电压放大型、电流放大、
跨岛型和互阻型。
• 根据应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型放大器、特殊型放
大器。
7.1.3 模拟集成电路的结构特点
由于制造工艺方面的原因,模拟集成电路具
有下面一些特点:
1 采用直接耦合方式。
2 采用差动放大电路。
3 用恒流源代替大阻值的电阻。
4 采用复合管的接法以改进单管的性能。
5 集成电路中的元件性能一致,特别适宜于
制作对称结构的电路。
第 7 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7.1 概 述
7.2 差动式放大电路
7.3 电流源电路
7.4 集成运算放大器
7.1 概 述

7.1.1 集成电路简介
集成电路 ( Integrated circuit 缩
写为 IC ) 是应用半导体制造工艺把晶体管、
场效应管、电阻、小容量电容等许多元器件
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线都做在同一硅片上,然
后封装在管壳里。这样制成的具有特定功能
的电子电路称为集成电路。
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性能
好、功耗低、可靠性高。
7.1 概 述

7.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在模拟集成电路中,发展最早、应用
最广的是集成运算放大器,简称集成运放。
集成运放:高放大倍数、高输入电
阻、低输出电阻。
7.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集成电路按供电方式可分为双电源供电和单电
源供电两大类。
根据一个芯片中运放的个数可分为单运放、双
运放、四运放。
根据制造工艺可分为双极性、 CMOS
型、 BiCMOS 型。
根据工作原理可分为电压放大型、电流放大、
跨岛型和互阻型。
根据应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型放大器、特殊型放
大器。
7.1.3 模拟集成电路的结构特点
由于制造工艺方面的原因,模拟集成电路具有下面一些
特点:
1 采用直接耦合方式。
2 采用差动放大电路。
3 用恒流源代替大阻值的电阻。
4 采用复合管的接法以改进单管的性能。
5 集成电路中的元件性能一致,特别适宜于制作对称结
构的电路。
7.2 差动式放大电路
• 集成运算放大器是一种高放大倍数的直
接耦合多级放大器。
• 直接耦合方式的放大电路存在着温漂问
题,在多级放大器中,第一级的温漂影
响尤其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有效地
抑制温漂。
• 输入级大多采用差动式放大电路
(Differential Amplifier)
7.2.1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1. 工作原理  组成:由两个
+VCC
相同的共射单管放
Rb1 Rc1 Rc2 Rb2 大电路组成。
Rs1 UC1
+ +
UC2 Rs2  输入:从两个
ΔUO 管子基极,称为双端
+ VT1 VT2 +
ΔUI1 ΔUI2 输入方式。
_ _ _ -
 输出:从两个管
图 7.1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子集电极之间取
出, ΔUO=UC1 - UC2 ,
称为双端输出方式。
+VCC
• 条件: VT1 和
VT2 特性完全一
Rb1 Rc1 Rc2 Rb2
致, Rs1=Rs2 , R
Rs1 UC1 UC2 Rs2
b1=Rb2 , Rc1=Rc2 ,
+ +
ΔUO
+ VT1 VT2 +
ΔUI1 ΔUI2
• 即两边电路是完
_ _ _ - 全对称的。
图 7.1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1) 静态分析
ΔUI1=ΔUI2 = 0 ,
+VCC
两管集电极静态
Rb1 Rc1 Rc2 Rb2 值 UC1=UC2 ,输
Rs1 UC1
+ +
UC2 Rs2 出电压 ΔUO=0 。
+
ΔUO
+
Ic1↑
VT1 VT2 当 T(℃)↑ 
ΔUI1 ΔUI2 Ic2↑
_ _ _ -
UC1 下降了 ΔUC1 , UC2
图 7.1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下降了 ΔUC2 。
由 于 电 路 对 称 ,
ΔUC1=ΔUC2
(2) 动态分析(共模输入)
•所以 ΔUO=(UC1 -
+VCC
ΔUC1) - (UC2 -
Rb1
Rc1 Rc2 Rb2 ΔUC2) = 0 ,即输出
Rs1 UC1
+ +
UC2 Rs2 电压没有温漂。
ΔUO
+ VT1
VT2
+ • 输入大小相等,极性相同
ΔUI1 ΔUI2 的信号,即 ΔUI1=ΔUI2 
_ _ _ - 共 模 信 号 ΔUIC =ΔUI1
=ΔUI2 。
图 7.1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UC1 和 UC2 的变化
+VCC
相同,因此输出电
Rc1
Rb1 Rc2 Rb2 压 ΔUOC=0 。
Rs1 UC1
+ +
UC2 Rs2 • 共模电压放大倍
ΔUO
+ VT1 VT2 + 数 (Common-
_
ΔUI1
_ _
ΔUI2
- mode Gain) :
当输入共模信号
图 7.1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时,共模输出电
压 ΔUOC 与 输 入
电压 ΔUIC 之比 。
+VCC
用 Auc 表示。
U OC
Rb1 Rc1 Rc2 Rb2 Auc 
Rs1 UC1 UC2 Rs2
U IC
+ +
ΔUO
+ VT1 VT2 + 电 路 在 理 想
ΔUI1 ΔUI2
_ _ _ - 对称情况下,
双 端 输 出
图 7.1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时, Auc=0 。
可 抑 制 共 模
信号。
(3) 动态分析(差模输入)

+VCC
差动放
Rc1 Rc2 大电路要放大
Rb1 Rb2
ΔUO 信号时,输入
Rs1 Rs2 B
B1 + + 2 信号 ΔUI 应
VT1 _ _ VT2 加在 B1 、 B2
+ ΔUI1 ΔUI2 + 两个输入端上,
+ _
如图 7.2 所示。
ΔUI ΔUI=ΔUI1 –ΔUI2
7.2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
+VCC
在两边电路完全
对称的条件下,
Rc1 Rc2 Rb2
Rb1 ΔUO 输入信号 ΔUI
B1 Rs1 Rs2 B 相当于在两边电
+ + 2

ΔUI /2 VT1 VT2 路的输入端均分,


_ _
+ ΔUI /2 + 因此
+ _
ΔUI1=ΔUI/
ΔUI 2 , ΔUI2= - ΔUI/2 。
7.2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
+VCC
VT1 和 VT2 的
输入电压 ΔUI1
Rb1 RΔU
c1 Rc2 Rb2
O
和 ΔUI2 大小相
R
B1 s1 Rs2 B
+ + 2 等,极性相反 ,

VT1
_ _
VT2 此时的输入信号
+ ΔUI1 ΔUI2 + ΔUI 称为差模信
+ _
号 (Difference-
ΔUI mode Signal) ,
7.2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
记为
ΔUId 。 ΔUId=Δ
+VCC 在差模信号作用
下,两管的电流和
Rc1 Rc2 Rb2 集电极电位变化相
Rb1 ΔUO 反。
B1 Rs1 Rs2 B
+ + 2
当 ΔUI 为正时,
VT1 VT2
ΔU _ _ ΔUI1>0 , ΔUC1
+ I1 ΔUI2 +
_ <0
+ ΔUI2= - ΔUI/2 ,
ΔUI ΔUI2 <0 , UC2>0 。
7.2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
+VCC
在两边电路完
全对称的条件下,
Rb1 Rc1 Rc2 Rb2
ΔUO ΔUC1=-ΔUC2 。
B1 Rs1 + +
Rs2 B
2

VT1 VT2 ΔUO=(UC1+ΔUC1)


_ _
+ ΔUI1 ΔUI2 +
+ _ - (UC2+ΔUC2)
ΔUI =2ΔUC1
7.2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
= - 2ΔU 。
因此,当 ΔUI>0 时, ΔUO<0 ;
当 ΔUI<0 时, ΔUO>0 。
差动放大电路对共模信号无放大作用。

电路只对差模信号才起放大作用,故称
为差动放大电路 (Difference-mode Gain) 。
2. 差模放大倍数

输入差模信号时,
Rs1 差模输出电压
VT1 +
+ + ΔUOd 与差模输
Rc1
ΔUI1 Rb1 入电压 ΔUId 之
_ ΔUOd
ΔUId _ 比称为差模电压
ΔUI2 放大倍数,用
Rb2
_ + Aud 来表示。
Rc2 _
VT2 U Od
Rs2 Aud 
图 7.3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交流通 U Id
Rs1 根据图 7.3 可得在
+ +
+ + VT1 输入差模电压的
Rc1 U C1
ΔUI1 Rb1 作用下,
ΔUId _
_ _ ΔUOd 每边管子的输出
_ 电压为:
ΔUI2 Rb2
_ + Rc2 U C1  U I1  AU1
U C2 1
VT2 _  U Id  AU1
Rs2 + 2
图 7.3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交流通 U C2  U I2  AU2

1
  U Id  AU2
2
因为电路对称
Rs1 Au1=Au2 ,所以
VT1 +
+
+ 总的输出电压
Rc1
ΔUI1 Rb1 U Od  U C1  U C2
_ ΔUOd 1
ΔUId _  U Id  AU1
ΔUI2 2
Rb2 1
_ +
Rc2  U Id  AU2
VT2 _ 2
Rs2  U Id  AU1
图 7.3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交流通
 U Id  AU2

得到差模放大
Rs1
VT1
+ 倍数为 :
+ +
ΔUI1
Rc1 U Od
_
Rb1
ΔUOd
Aud 
ΔUId _ U Id
ΔUI2  Au1  Au2
Rb2
_ +
Rc2 _
VT2
Rs2
图 7.3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交流通

3. 存在问题
(1). 不易实现电路的完全对称现。
(2). 在实际工程中,常要求单端输出
信号,不能抑制零漂。
(3). 无论单端还是双端输出 , 严重的温漂
会使本级静态工作点进入饱和或截止区 ,
使放大电路不能正常工作 .
7.2.2 具有射极公共电阻的差放电路

1. 射极公共电阻的作用 由于温漂可以等
Rc1 Rc2 效为输入端加共
ΔUO _
+ 模信号,因此首
Rs1 Rs2 VCC
RL 先分析射极公共
+ VT1 UE VT2 + 电阻 Re 对共模
ΔUI1 ΔUI2 _ 信号的抑制作用。
_ I IE2
E1

IE1+IE2 Re VEE

图 7.4 具有射极公共电阻的差放电路
IC1 ↑
T℃ ↑
(IE1+IE2) ↑ → URe=(IE1+IE2)Re ↑ → UE↑
IC2 ↑

UBE1 ↓ → IB1↓ → IC1 ↓

UBE2 ↓ → IB2↓ → IC2 ↓


利用电流负反馈抑制温漂,共模信号时 ( 或
温度升高时 ) ,单管中的发射极电流为
IEQ+ΔIE ,那么流过电阻 Re 的电流即为
IRe=2IEQ+2ΔIE
+VCC Re 上的电压降
Rc1 Rc2 为:
ΔU _
+ O
URe=(2IEQ+2Δ
Rs1 Rs2
RL IE)Re=(IEQ+ΔI
VT1 VT2
+ + )2Re
E
ΔU 2Re 2Re ΔUIC _
_ IC 从电压等效
的观点出发,
-VEE 每个管子的发
图 7.5 输入共模信号
射极相当于接
入了 2Re ,如
Rs1 • 根据图 7.6 示交
VT1 +
+ 流通路可知,
+ Rc1 ΔUOC1
2Re1 每边电路对共
ΔUIC
R 模 信 号 ΔUIC 的
_ _ L ΔUOC
放大倍数为 :
_ _
2Re2 U OC1
ΔUIC Rc2 Auc1 
ΔUOC2 U IC
+ R _
s2 U OC2
VT2 + Auc2 
U IC
图 7.6 输入共模信号的交流通路
Rs1
VT1 +  负载电阻
Rc1 ΔU + RL 中 没 有 电
+
2Re1 OC1 流流过,视
ΔUIC
为开路。
_ _ ΔUOC
RL
_ _ Auc1  Auc2
2Re2 Rc2
ΔUIC ΔUOC2  Rc

+ R _ Rs  rbe  (1   )  2 Re
s2
VT2 +

图 7-6 输入共模信号的交流通路
从上式中可见, Re 使每边共模放大
倍数显著下降,即 Re 对共模信号有很
强的抑制作用, Re 越大,负反馈的作
用越强,每管的漂移越小,则抑制共模
信号的作用就越强。
Re 对差模信号的
Rc1 Rc2
ΔUO _
+ 放大倍数的影响 :
Rs1 Rs2 VCC 在差模信号
RL
+ VT1 UE VT2 + 作用下,两管得
ΔUI1 ΔUI2 _ 到大小相等、极
_ I IE2
E1
性相反的输入信
IE1+IE2 Re VEE 号,于是一管电
流增大,另一管
图 7.4 具有射极公共电阻的差放电路 电流减小,且变
化量相等 ,
因而两管电流之和
Rc1 Rc2
+
ΔUO _ 不变,
Rs1 Rs2 VCC
RL 即 Re 上的总电流不
+ VT1 U VT2 + 变,仍为 2IEQ ,在
ΔUI1 E
ΔUI2 _
_ Re 上没有信号压降。
IE1+ΔIE1 IE2+ΔIE2
•所以对差模信号而
IE1+IE2 Re VEE
言, Re 如同短路,
图 7.4 具有射极公共电阻的差放电路 •故不会影响差
模放大倍数。
2. 电路的计算分析
•(1) 计算静态工作点 由于电路两边
参数完全对称,
Rc1 Rc2
ΔUO _
+
Rs1 Rs2 VCC
RL 即 VT1 和 VT2
+ VT1 UE VT2 +
ΔUI1 特性一致,
ΔUI2 _
_ I IE2 Rc1=Rc2=Rc , Rs1
E1

=Rs2=Rs 。
IE1+IE2 Re VEE

图 7.4 具有射极公共电阻的差放电路
在 ΔUI1=ΔUI2=0 时,
Rc1
ΔUO _
Rc2 IE1=IE2=IE ,由图
IB1 R + VCC 7.4 得出
Rs2 IB2
s1
R
VT1 L VT2
+ + + VEE=IBRs+2IER+UBE
UE
ΔUI1 U_BE ΔUI2 _
_ I IE2 •通常有
E1
IBRs<<2IERe ,所
IE1+IE2 Re VEE 以
图 7.4 具有射极公共电阻的差放电路 VEE≈2IERe+UBE
每管发射极电流
Rc1 Rc2 VEE  U BE
ΔUO _ IE 
IB1 R + VCC 2Re
Rs2 IB2
s1
RL VT2 设 ß>> 1 ,则
VT1
+ + UE + IC1=IC2=IC≈IE
ΔUI1 U_BE ΔUI2 _
_ I IE2 IC
E1
I B1  I B2 
IE1+IE2 VEE 
Re
UCE1 = UCE2 = UCE =
图 7.4 具有射极公共电阻的差放电路 VCC+VEE-ICRc-2IERc
(2) 计算差模放大倍数
++ ΔIB1 + 对差模信号 Re
Rs1 +
β1ΔIB1 可视为短路,
rbe1
ΔUI1 RL/2 在信号幅度不
Rc1 ΔUC1
_ _ 太大的条件下,
ΔUId _
_ ΔUOd 仍可用 h 参数
微变等效电路
ΔUI2 Rc2 RL/2 计算,其差模
rbe2 ΔUC2
β2ΔIB2 微变等效电路
Rs2 _
_ + ΔIB2 + 如图 7.7 所示。
图 7.7 差模微变等效电路
++ ΔIB1 +
Rs1 + RL 对 交
β1ΔIB1
rbe1 流信号而
ΔUI1 Rc1 ΔUC1
RL/2
言,其中
ΔUId
_ _ 心相当于
_ ΔUOd
_ 接地,每
边 接
ΔUI2 Rc2
rbe2 ΔUC2 RL/2 RL/2 的 负
Rs2 β2ΔIB2 载 电 阻 。R
_ + ΔIB2 + _
U Od这时
 ( Rc // L
)
Aud   2
图 7.7 差模微变等效电路 U Id Rs  rbe
(3) 计算差模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 ΔIB1 + 差模输入电阻
Rs1 +
β1ΔIB1 是从差模输入
rbe1
ΔUI1 RL/2 信号两端向放
Rc1 ΔUC1
_ _ 大器看入的动
ΔUId _
_ ΔUOd 态电阻,显然
它等于半边电
ΔUI2 Rc2 RL/2 路输入电阻的
rbe2 ΔUC2
Rid 两倍,即
Rs2 β2ΔIB2
_ + ΔIB2 + _
Rid = 2(Rs + rbe)
图 7.7 差模微变等效电路
++ ΔIB1 +
Rs1 + 输出电阻为
β1ΔIB1
rbe1 Rod = 2Rc
ΔUI1 RL/2
Rc1 ΔUC1
_ _
ΔUId _
_ ΔUOd

ΔUI2 Rc2 RL/2


rbe2 ΔUC2
Rs2 β2ΔIB2
_ + ΔIB2 + _ R
od

图 7.7 差模微变等效电路
7.2.3 具有恒流源的差放电路

• 射极公共电阻 Re 越大,抑制共模信号的能
力就越强维持静态工作点的电源 VEE 相应
增大。
• 大电阻在集成电路中不易制作。
为此希望有这样一种器件,它的
交流等效电阻很大,直流电压降却不太大。
恒流源就具有这种性能。
• 回想第五章中稳定工作点电路 ,
射极串有电阻 Re 后,输出特性更为平坦,
即在放大区很大范围内 iC 基本上取决于 iB
的值而与 uCE 的大小无关,相当于一个内
阻非常大的电流源。
iC U CE
IC RCE 
IC
ΔiC
ΔuCE uCE rce>>RCE
rce 
iC
UCE uCE
+VCC
Rc1 Rc2 因此可利用稳
+ ΔUO
_ 定工作点电路
Rs1 Rs2 来代替 Re 。
VT1 VT2 这样就得到了
+ +
R1 如图 7.8 所示
ΔUI1 ΔUI2 电路。
Ic3
_ _
VT3
VCC  VEE
R2 Re3 I C3 (  R2  U BE3 ) Re
R1  R2
-VEE

图 7-8 具有恒流源的差放电路
+VCC
Rc1
将电流源简化为
Rc2
ΔUO 内阻无限大的恒
Rs1 + _ Rs2 流源 (Constant
VT1 VT2 Current Source)
+ +
的电路如图 7.9 所
ΔUI1 ΔUI2 示。
_ Ic3 _
-VEE
7.9 具有恒流源的差放电路的简化电路
[ 例 7.2] +VCC
+12V
10kΩ Rc Rc 10kΩ
ΔUO _
+ 在 图 7.10
VT VT2 R
Rs 1
+ RL 10kΩ s
中 , VD1 和
ΔUI1 2kΩ 2kΩ R1
_ 100Ω 100Ω VD2 为 温 度
_ 68kΩ
ΔUI2 RE RE
补偿二极管,
+ 设其正向压
VT3 降 为
VD1 UD=0.7V ,
5.1kΩ Re3 VD2
20kΩ R2 VT1 、 VT2 、
VT3 管 的
-12V -VEE
β=50 , UBE=
图 7.10 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
0.7V ,
+VCC
+12V
10kΩ Rc Rc 10kΩ
ΔUO _
+ •其它参数如
VT1 VT2 R
Rs
+ RL 10kΩ s
图 7.10 所示。
UI1 2kΩ 2kΩ R1
_ 100Ω 100Ω 试计算:⑴
_ 68kΩ
静态工作点;
UI2 RE RE ⑵差模电压
+
放大倍数;
VD1 ⑶差模输入
5.1kΩ Re3 VD2 电阻和输出
20kΩ R2 电阻。
-12V -VEE
图 7.10 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
+VCC
+12V
10kΩ Rc Rc 10kΩ
解: +
ΔUO _
VT2 R
Rs VT1 • ⑴ 静态工作
+ RL 10kΩ s

UI1 2kΩ R1
_ 100Ω 100Ω 2kΩ 点的计算
_ 68kΩ
UI2 RE RE
+
VD1R2
5.1kΩ Re3
 VD2U B3
R1  R2
20kΩ R2
 (VCC  VEE  U D1  U D2
-12V -VEE  U D1  U D2  VEE
图 7.10 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 20  22.6  1.4  12
68  20
 5.46(V)
+VCC
+12V
10kΩ Rc Rc 10kΩ
ΔUO _
+ I C1  I C2
VT2 R
Rs VT1 1
+ RL 10kΩ s
 I C3
ΔUI1 2kΩ 2kΩ R1 2
_ 100Ω 100Ω
_ 68kΩ  0.57( mA)
ΔUI2 RE RE I C3  I E3
+
U B3  VEE  U BE3
VD1 
RE3
5.1kΩ Re3 VD2
20kΩ R2  5.46  12  0.7

5.1
-12V -VEE  1.14(mA)
图 7.10 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
I C30.57
I B1  I B2  
 50
 0.0114(mA)  11.4( A)
UC1 = UC2 = VCC-ICRc
= 12-0.57×10 = 6.3(V)
若忽略 Rs 和 RE 上的静态压降,则
UC3≈UE1 = UE2 = - 0.7(V)
UE3 = UB3 -UBE3 = -5.46-0.7
= - 6.16(V)
UCE1 =UCE2 =UC1-UE1 = 6.3+0.7 = 7(V)
UCE3 =UC3 -UE3 = -0.7 + 6.16 = 5.46(V)

⑵ 差模放大倍数 26
rbe1  rbe2  300  (1   )
I E3
26
 300  51  2.6(k)
0.57
RL
 ( Rc // )
AUd   2
Rs  rbe  (1   ) RE
50  (10 // 5)
  17.2
2  2.6  50  0.1
⑶ 差模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差模输入电阻为:
Rid = 2[Rs + rbe + (1+β)RE]
= 2×(2 + 2.6 + 51×0.1) = 19.4(kΩ)
输出电阻为:
Ro = Rc = 20(kΩ)
7.2.4 共模抑制比和其模输入电压范围
• 差动放大电路放大的信号是差模输入信
号。
• 共模信号是外界客观存在的。
• 实际上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常是既
有差模成分又有共模成分。
•设差放的两个输入端对地的信号电压为
ΔUI1 和 ΔUI2 。那么差模输入电压 ΔUId
可以表示为二者之差。
ΔUId =ΔUI1-ΔUI2
• 共模输入电压 ΔUIC 为二者的算术平均值:
U I1  U I2
U IC 
2
实际的每个输入端的信号电压相当于
每一边的差模输入信号和共模输入信
号的叠加。即:
U Id U Id
U I1  U IC  U I2  U IC 
2 2
当差动放大电路在小信号范围内工作时,
按照叠加原理,可得输出电压 ΔUO 为 :
ΔUO =ΔUOd+ΔUOc = AUdΔUId + AUcΔUIC
• 式中 ΔUOd 为差模输出电压,即为经放大
后输出的信号电压;
• ΔUOc 为共模输出电压,即为误差电压,
应当加以抑制。
若差放电路是理想对称的,而且是双端
输出的形式,那么 Auc=0 ,输出电压
ΔUO=ΔUOd 。
•实际电路不是完全对称,或者单端输出的形
式,则 Auc≠0 ,输出电压 ΔUO 中包含 ΔUOc ,
即误差电压成分。
•一个性能良好的差放,其共模放大倍数应非
常低,能够有效地抑制共模信号。
•怎样衡量差放电路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
共模抑制比。

共模抑制比 KCMR
• 定 义 共 模 抑 制 比 (Common-mode
Rejection Ratio 简称 KCMR) 为 : K  Aud
CMR
Auc
用分贝为单位表示为
Aud
K CMR (dB)  20 lg
Auc
• 实际的差动放大电路,在输入共模电压
超过某一定值时,将影响差分对管的工
作状态,共模抑制比会下降,甚至不能
正常工作,因此必须限制输入共模电压
的大小。
• 在共模抑制比不低于规定值的条件下,
允许输入的最大共模电压,称为共模输
入电压范围。
7.2.5 失调和调零
1. 失调电压 (Offset Voltage) 和失调电流
(Offset Current)
实际的差放,由于两边的管子特性和电阻参
数不可能理想对称、输入为零时输出一般不
为零。这种现象称为放大电路的失调。
放大电路的失调程度可以用输入端的失调
电压和失调电流两个参数来表示,也就是说,
可以把放大电路输出的失调看成是在输入端
加一个输入电压和一个输入电流的结果。
+VCC

Rc1 Rc2
ΔUO  图 7.11 表示一
IB1 _ 个有失调的实
B1 +
VT1 VT2 际差放电路,
+ +
ΔUI1 把它等效成图
_ 7.12 电 路 , 其
ΔUI _
中虚线框内表
ΔUI2 Re
_ + 示一个理想的
B2 差动电路。
IB2 -VEE
图 7.11 有失调的放大器
+VCC

Rc1 Rc2 ΔUO=0 时


ΔUO
ΔUI≠0
B1 UIO _
+ IB1≠IB2
VT1 VT2
+ I’B1 I'B1=IB1-IIO/2
IB1

ΔUI =(IB1+IB2)/2
ΔU’I
IIO/2 Re =IB2+IIO/2=I'B2
_ I’B2 ΔUO=0 时
B2 ΔU'I=0
IB2 -VEE
I'B1=I'B2
图 7.12 等效的放大器
IIO=IB1-IB2
• 由于实际差放电路不对称,因此存在失
调电压和失调电流。
•输入失调电压 UIO :使放大电路 ΔUO=0
时输入端所需的补偿电压;
•输入失调电流 IIO :使放大器 ΔUO=0 时,
两个输入端的偏置电流之差。
2. 调零电路

• 实际的差动放大电路都存在失调电压和
失调电流。因此,实用的电路中都设计
有调零装置,人为地将放大电路调到零
输入时输出也为零。下面给出几种常用
的调零电路。
+VCC

Rc1 Rc2 图 7.13(a) 调节 Rw ,


ΔUO 改 变 IC1 和 IC2 。
+ _
VT1 VT2 设 输 入 为 零
时 , ΔUo 为 正 ,
Rw
则 Rw 的滑动端向
Re 左移, IC1↑ , IC2↓ ,
ΔUo→0 。 Rw< 几
-VEE
百欧姆
7.13(a) 发射极调零
+VCC
7.13(b) 改变 Rw ,
Rc1 Rw Rc2 改变 Rc , ΔUo 为
ΔUO 正 , Rw 向 右
_
+ 移 , Rc1↑ , UC1↓
VT1 VT2
→ΔUo→0 。

Re
-VEE
图 7.13(b) 集电极调零
+VCC

Rc1 Rc2 调 节 图 7.13


ΔUO
_
( c )中 Rw ,
+ 改变 UB2 ,就
VT1 VT2
是调节输入给
Rw
VT2 管基极的
Re
补偿电压的极
-VEE 性和大小,等
R R
于加上 UIO ,
VBB 从 而 使
图 7.13(c) 基极调零 ΔUo→0 。
7.2.6 差动放大电路的四种接法
• 差动放大电路一般情况下的输入信号和
输出信号
• 输入信号:
差模: ΔUId =ΔUI1-ΔUI2
U I1  U I2
U IC 
共模: 2
U Id
每一边实际输入: U I1  U IC 
2
U Id
U I2  U IC 
2
实际输出:
ΔUO =ΔUOd+ΔUOc = AUdΔUId + AUcΔUIC

• 四种连接方式:
–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
–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
–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
1.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
•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电路的差模放大倍
数为: RL
U Od
 ( Rc // )
Aud   2
U Id Rs  rbe
共模放大倍数为:
Auc=0
输入电阻: Rid = 2(Rs+rbe)
输出电阻: Rod = 2Rc
2.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VCC
双端输入、单
Rc1 Rc2 端输出电路如
图 7.14 所示。
Rs1 +
Rs2
+ RL ΔUOd 双端输入、单
+ _
VT1 VT2
端输出电路与
_ΔU
ΔUId I1
双端输入双端
_ 输出电路比较
IRe Re
ΔUI2 有下面三点差
_ +
别:
-VEE
图 7.14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电路
( 1 )静态时输出端的直流电压不为零。
( 2 )输出信号只从一管集电极取出,差模
放大倍数为双端输出电路的一半。
( 3 )电路的温漂和 KCMR 指标要低于双端
输出电路。
由差模交流通路,图 7.15 ,可以计算电
路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Rs1 U Od U Od
Aud  
U Id 2 U I1
+ ΔIb β ΔIb +
ΔUI1 rbe RL ΔUod 1  ( Rc // RL )
 
_ Rc1 _ 2 Rs1  rbe
_
ΔUI2
+ •差模放大倍数
为双端输出电路
图 7.15 差模交流通路
的一半。
U OC  ( Rc // RL )
Auc  
U IC Rs1  rbe1  2(1   ) Re
Rs1
+ ΔIb β ΔIb +
ΔUI1 rbe RL ΔUod 当 满 足
_ Rc1 _ (Rs1+rbe1)
_ <<2(1+β)
ΔUI2
+ Re 时,在
深度负反
图 7.15 差模交流通路 馈下得
( Rc // RL )
Auc  
Rs1
2 Re
+ ΔIb β ΔIb +
ΔUI1 rbe RL ΔUod Re↑→Auc↓
_ Rc1 _
_ 输入电阻: Rid =
ΔUI2
+ 2(Rs+rbe)
输出电阻: Rod =
图 7.15 差模交流通路 Rc
3.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
+VCC
• 如图 7.16 所
Rc1 ΔUO _ Rc2 示,单端输入
+
Rs1 Rs2 是将输入端一
VT1
RL VT 端接地。
+ 2
• 可以将其等效
ΔUI 变换,按式
_ Re ΔUId =ΔUI1-
ΔUI2 ,
-VEE
U I1  U I2
U IC 
图 7.16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电 2

+VCC U Id
U I1  U IC 
Rc1 ΔUO _ Rc2 2
+
Rs1 Rs2 U Id
RL U I2  U IC 
+ + VT1 VT2 + + 2
_ΔUI/2 ΔUI/2 _ 将原来信号分
ΔUI _ 0V
+ 解成一个共模
_ _ΔUI/2 Re ΔUI/2 _ 信号和一对差
+
-VEE 模信号,如图
7.17 所示。
图 7.17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等效变
+VCC
VT1 得到的信
Rc1 ΔUO _ Rc2
+ 号为
Rs1 Rs2 U I ,
UI
RL U I  
+ + VT1 VT2 + + 2 2
_ΔUI/2 ΔUI/2 _
ΔUI _ 0VVT 输入依然是地
+ 2U I U I
_ _ΔUI/2 Re ΔUI/2 _  0
+ 2 2
-VEE

图 7.17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等效变
+VCC
Rc1 ΔU Rc2 由于输入信号中
+ O _ 有差模和共模信
Rs1 Rs2 号两部分,则输
RL VT
+ + VT1 2
+ + 出信号也有两部
_ΔUI/2 ΔUI/2 _ 分组成:
ΔUI _ 0V
+ U O  U Id  Aud
_ _ IΔU /2 Re ΔU /2 _
I
+  U IC  Auc
-VEE  U I  Aud
1
 U I  Auc
图 7.17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等效变 2
+VCC • 单端输入双端
Rc1 ΔU Rc2 输出的共模电
+ O _ 压放大倍数 Auc
Rs1 Rs2 在理论上为 0 。
RL
+ + VT1 VT2 + + 而差模放大倍
ΔUI _ΔUI/2 ΔUI/2 _ 数为:
_ 0V U Od
+ Aud 
_ _ΔUI/2 Re ΔUI/2 _ U Id
+ U Od
-VEE 
U I
RL
 ( Rc // )
 2
图 7.17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等效变 Rs  rbe
+VCC RL
 ( Rc // )
Rc1 Rc2 U O  U I  2
ΔUO _ Rs  rbe
+
Rs1 Rs2 差模输入电阻:
RL VT
+ + VT1 2
+ + R = 2( R + r )
id s be
_ΔUI/2 ΔUI/2 _
ΔUI _ 0V 输出电阻:
+
_ _ΔUI/2 Re ΔUI/2 _ Ro = 2Rc
+
-VEE

图 7.17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等效变
4.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电路
• 电路如图 7.18 所
+VCC
示。
Rc1 Rc2
+
由上面讨论
Rs1 Rs2
RL ΔU 可知,差动
+ _ O 放大电路的
ΔUI 此种接法的
性能指标可
_ Re
通过下列各
-VEE 式求出:
图 7.18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电
1  ( Rc // RL )
Aud   
2 Rs  rbe
Rid = 2 ( Rs + rbe )

Ro=Rc

 ( Rc // RL )
Auc  
Rs  rbe  2(1   ) Re
7.3 电流源电路
• 电流源电路不仅可以用于各种放大器的
偏置电路,而且可用于取代电阻作为放
大电路的有源负载,因而在集成运算放
大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7.3.1 镜像电流源电路
(Current Mirror Source)
+VCC • 图 7.19 所示为
IR IO
镜像电流源电路。
R
其中 VT1 和 VT2
两管特性理想对
IC1 称,完全一致。
VT1 VT2 • 则 UB1=UB2 ,故
IB1 IB2 IB1=IB2=IB , IC1=IC
=IO ,那么 IR 可表
示为
图 7.19 镜像电流源电路
+VCC
I R  I C1  2 I B
2
IR IO
 I C1 (1  )
R 
2
 I O (1  )
IC1 
VT2 IR
VT1 IO 
IB1 IB2 2
1

如 果
β>>2 , VCC>>
图 7.19 镜像电流源电路 UBE ,则
+VCC VCC  U BE VCC
IO  IR  
IR IO R R
R
•从上式可见,当参
考电流 IR 的大小固
IC1
定时,电流源输出
VT1 VT2
电流 IO 也就相应恒
IB1 IB2
定; IR 改变, IO 也
随之改变,故称为
镜像电流源。
图 7.19 镜像电流源电路
• 优点:结构简单,两管参数对称,符合
集成电路的特点;
• 缺点: IO 的数值仍受电源电压、 R 和
UBE 的影响。
• 若想得到小电流 ( 如微安级 ) ,则 R 必须
很大,这在集成电路制作上有一定困难。
7.3.2 微电流源电路 (Small Value
Current Source)
+VCC
IO
• 若想获得小电流
IR R
的同时仍保持电
阻 R 阻值不大,
IC1 则应使 IO<IR, 电
VT1 VT2 路如图 7.20 所示。
IB1 IB2
IE1 IE2 由 UBE2<UBE1 ,
Re2
可知 IO<IR 。

图 7.20 微电流源电路
+VCC • 根据 PN 结伏安
特性方程
IR R IO
U BE

I E  I S (e UT
 1)
IC1
VT1 VT2 当 UBE>>UT 时 ,
IB1 IB2 U BE1
IE1 IE2 Re2
I E1  I S1e UT

U BE2
图 7.20 微电流源电路
I E2  I S2 e UT
+VCC
因制作工艺相同,
IR R IO 所以 IS1=IS2
I E1 U BE1 U BE2

IC1
e UT

I E2
VT1 VT2
I E1
IB1 IB2 U BE1  U BE2  U T lg
IE1 IE2 Re2 I E2

又 UBE1 - UBE2 = IE2Re2


图 7.20 微电流源电路
+VCC I E1
I E2 Re2  U T lg
IR R IO I E2
IR = IE1+IB2≈IE1 ,
IC1 IO≈IE2
VT1 VT2
IB1 IB2
IE1 IE2 Re2 所
以 IR
I O Re2  U T lg
IO
图 7.20 微电流源电路
• 这是一个超越方程,一般可用图解法或累试
法求解。在设计中一般是先确定 IR 和 IO 的数
值,再确定 R 和 Re2 的值。
7.3.3 多路电流源电路
+VCC
• 可以一个参
R IR I2 I3 I4 考电流获得
多个电流,
而且各个电
流值可以互
VT1 VT2 VT3 VT4 不相同。

R1 R2 R3 R4

图 7.21 多路电流源电路
+VCC

R IR I2 I3 I4 •在镜像电流源
和微电流源的基
础上得到的多路
电流源电路。其
VT1 VT2 VT4 中 VT1 构成参考
VT3
电流源
R1 R2 R3 R4 •IE1R1≈IE2R2
≈IE3R3≈IE4R4

图 7.21 多路电流源电路
7.3.4 有源负载电路
• 用晶体管组成的电流源取代电阻作为放
大 电 路 的 负 载 , 称 为 有 源 负 载 (Active
Load) 。
• 利用电流源对电流变化量所呈现的很大
的输出电阻,就可以代替共射放大电路
中的 Rc ,可有效地提高放大倍数。
• 利用恒流源来代替差动放大电路中的公
共射极电阻 Re ,提高共模抑制比的电路,
( 已经讨论过 ) 。
+V
如图 7.22 是在一
个单管共射极放
大电路中使用有
VT2 VT3
源负载电路。其
IO
中 VT2 与 VT3 构
+ 成镜像电流源,
IR
R + VT1ΔU
_
o 用它的输出电阻
ΔU
_I rce3 作 为 VT1 管
的集电极负载电
阻。
图 7.22 单管放大电路中的有源负载
+V
如图 7.23 是
VT4 在差放电路中
VT3
ΔIc4 使用有源负载
ΔIL
ΔIc1 ΔIc2 + 电路。其中
ΔUI _
+ VT3 、 VT4 构
VT1 VT2 RL ΔUo
_ 成电流源作为
VT1 和 VT2 所
IO
构成的差动放
-V 大电路的集电
图 7.23 差放的有源负载 极有源负载。
+V 具有把差放的双
VT4 端输出转变为单
VT3
ΔIc4 端输出的功能,
ΔIL 而且使单端输出
ΔIc1 ΔUI _ ΔIc2 +
+ 的电压放大倍数
VT1 VT2 R L ΔUo
增加了一倍。
_
IO
-V
图 7.23 差放的有源负载
+V
• 当 输 入 信 号 ΔUI=0
VT3 VT4 时 , 静 态 电 流
ΔIc4 IC1=IC2=IO/2 。
ΔIL
ΔIc1 ΔUI _ ΔIc2 +
+ • 由 于 VT3 、 VT4 为
VT1 VT2 RL ΔUo 电 流 源 , 则 I =I ,
_ C1 C4
那么流过负载电阻
IO
RL 的 静 态 电 流
-V
图 7.23 差放的有源负载
IL=IC4-IC2=0 。
+V
• 当输入差模信号
VT4 ΔUI 时,
VT3
ΔIc4
ΔIL iC1=IC1+ΔIC1
ΔIc1 ΔUI _ ΔIc2 +
+ iC2=IC2+ΔIC2
VT1 VT2 RL ΔUo
_
• 而 ΔIC1=-ΔIC2 , 由
IO 于电流源的原因,
-V 使 ΔIC4=ΔIC1 ,那么
图 7.23 差放的有源负载
流过负载电阻 RL 的
信号电流
+V ΔIL=ΔIC4-ΔIC2

VT3 VT4 =ΔIC1-(-ΔIC1)


ΔIc4
ΔIL =2ΔIC1
ΔIc1 ΔUI _ ΔIc2 + 输出信号电流比单
+
VT1 VT2RL ΔUo 端输出时大了一倍,
_ 则放大倍数也大了一
IO 倍。这种电路也称为
-V 单端化电路,常为集
图 7.23 差放的有源负载 成运放所采用。
7.4 集成运算放大器
• 集成运放电路简介
•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技术指标
• 集成运放的低频等效电路
• 集成运放使用注意事项
7.4.1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
通常由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构成,目的
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级 中间级 输出级

通常由差动放
偏置电路 通常由互补对
大电路构成, 称电路构成,
目的是为了减 一般由各种恒流源电路构成, 目的是为了减
小放大电路的 作用是为上述各级电路提供稳 小输出电阻,
零点漂移、提 定、合适的偏置电流,决定各 提高电路的带
高输入阻抗。 级的静态工作点。 负载能力。
具体实例
• 以 F007(5G24 、 F741) 为例来说明集成
运放的内部电路组成。 F007 是国内型号,
对应国外同类产品的型号为 μA741 。这
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通用型集成运放。
它的内部电路如图 7-26 所示。
图 7-26 电路原理图
+VCC
3
+
7
A 6

2 _ 4
5
1 Rw

R -VEE
图 7-27 外部接线图
空 +VCC OUT OA2
8 7 6 5
5 6
7
_ +
4 8
3
2 1 1 2 3 4
(a) 5G24 外形图 OA1 IN- IN+ -VCC
( 金属管壳 ) (b)μA741 外形图
( 双列直插式 )

图 7-28 5G24 与 μA741 外形图


7.4.2 CMOS 型集成运放 MC14573
• CMOS 运放由 NMOS 和 PMOS 互补器
件组成
• 特点:电路结构简单,功耗低,输入电
阻高,温度特性好
• MC14573 : CMOS 工艺,每个芯片集
成了四个结构相同的运放,每个运放单
元的原理图如图 7-29
7.4.2 CMOS 型集成运放 MC14573

图 7-29 MC14573 原理图


7.4.3 BiCMOS 型集成运放
CA3140
• BiCMOS 在同一芯片上以一定的电路形
式将双极性电路和 CMOS 电路集成到一

• 特点:高密度、低功耗、高速、大驱动
能力。
• CA3140 :由输入级、中间放大级和输出
级组成,如图 7-30.
7.4.3 BiCMOS 型集成运放
CA3140

图 7-30 CA3140 原理图


7.4.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技术指标
⒈ 开环差模电压增益 AOd
• 开环差模电压增益是指集成运放无外加反馈时
输出电压与输入差模电压之比。
+ _ U O
ΔUId AOd AOd 
_ + + U Id
ΔUO
_
•常以分贝 (dB) 表示:
图 7-31 AOd 的含义 AOd(dB)=20lgAOd
它是决定运放运算精度的重要因素。目前高增
益的集成运放的 AOd 可达到 107 以上。
⒉ 输入失调电压 UIO
• 为了使输出电压为零,在输入端所需要加的补偿电压。
它表征了 输入级差分对管 UBE 的失调程度,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温漂的大小。高质量的产品 UIO 在 1mV 以下。
⒊ 输入失调电压的温漂
• 它是指在规定工作范围内 UIO 的温度系数,是衡量电路温
漂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往往比 UIO 更为重要,因为 UIO 可
以通过调零的办法来补偿,而却不能被补偿。高质量的集
成运放的< 0.5μV/℃ 。
⒋ 输入偏置电流 IIB
• 集成运放输出为零时,两个输入端所需电流的平均值,
称为输入偏置电流。一般集成运放的 IIB 为微安量级,
高质量的为纳安量级。
⒌ 输入失调电流 IIO
• 集成运放输出电压为零时,两个输入端的偏置电流之差,
称为输入失调电流。
IIO=IB1-IB2
⒍ 输入失调电流的温漂
• dIIO/dT 这是指在规定工作范围内 IIO 的温度系数。高质量
的运放可为几个皮安每度 (PA/℃) 。
⒎ 差模输入电阻 rid
• rid 是指运算放大器开环时,输入电压的变化与由它引起
的输入电流的变化之比,也就是从放大器两个输入端看
入的动态电阻。
⒏ 共模抑制比 KCMR
• 高质量的集成运放的 KCMR 可达 160dB 以上。
⒐ 共模输入电压范围 UICmax
• 其定义与差动放大电路中的相同,不同类型运放的共模
输入电压范围也不同,如 F004 为 ±10V ; F007 为 ±13V
最大差模输入电压 U
⒑ 。 Idmax
• 是指同相输入端与反相输入端之间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值。

⒒ 开环输出电阻 ro
• 运算放大器开环时的动态输出电阻
⒓ 最大输出电压 UOmax
•在规定的电源电压和负载条件下,放大器所能输出的最大
电压为 UOmax 。
⒔ 最大输出电流 IOmax
•放大器在最大输出电压下所能给出的最大输出电流,即为
IOmax 。
14.-3dB 带宽 fH 和单位增益带宽 fc
• fH 指开环增益 Aod 下降到 3dB 时的频率, fc 指开环增益
Aod 下降到 0dB 时的频率。

15. 静态功耗 PC
• 集成运放输出电压为零时所消耗的电源功率为静态功耗。
7.4.5 集成运放的低频等效电路
• 集成运放在电路中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
独立器件来使用,因此在进行电路分析
时,要用一个个等效电路来代替各种型
号的运放。
• 由于运放常用在频率不太高的情况下,
因此只介绍运放的低频等效电路。
_
AOd UId
_ + ro
uI rid
+
uO
+ _

图 7-36 简化等效电路
• 运放在电路中的符号如图 7-37 所示。

A
_
ui(-) _
uo ui(-)
A uo
+

ui(+) + ui(+) +

(b) 习惯画法
(a) 简化符号 ( 国标 )

图 7-37 运放符号
7.4.6 集成运放使用注意事项
⒈ 了解性能参数:查产品手册、用集成运
放参数测试仪来测量、用简单电路测试。
⒉ 集成运放在使用之前应当调零。
⒊ 相位补偿
⒋ 避免自激振荡
⒌ 保护:输入输出限幅、输出限流、电源
极性反接保护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