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讲义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6

国际格 局与 国际 组织

 序 言
 课程意 义

---- 全球化 时代, 国际 组织的 重要 性日 益凸


显。

---- 该课程 是我院 唯一 以国际 组织 为研 究对


象的
课程 。

---- 去国际 组织工 作成 为一种 现实 可行 的选


择。
 教学目的

1. 积累国际组织方面的基础知识

2. 逐步培养研究国际问题的方法

3. 扩大视野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 节 国 际组 织的 基本特 征

一、国际 组织 的基本 概念

---- 国家之间 为了 实现特 定的 目的和 任务, 根据 共同达


成的 国际 条约而 成立 的常设 性组 织。有 广义 和狭义 之分 。
狭义 上是 指政府 间国 际组织 (inter-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GOs) ,广义上 还包 括国际 非政 府组织 (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GOs )。本 课程主 要研 究政府 间国 际
组织 。
二、国际组织的基本特性
---- 国际组织的参与者是国家而非自然人。

---- 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非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
界政府。

---- 与国际会议不同,国际组织设有常设机构,具有相对的持
续性和稳定性。

---- 依据国家间的正式协定。

---- 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单独意志。

---- 合作职能。
三、国际组织的结构与表决制度
 结 构
 ---- 议事与决策机构

 ---- 执行与主管机构

 ---- 行政与管理机构

 ---- 辅助与工作机构

 ---- 司法机构
 表决制 度

 ---- 全体一致同意制( principle of unanimity rule )

 ---- 多数表决制 (principle of majority rule)

 ---- 加权表决制 (weighted voting system)

 ---- 协商一致 (consensus)


四、国际组织的会员
 ---- 完全会员:出席会议权、评论、建议权、表决权、选举和被选

举权

 ---- 准会员:主要针对非独立国家的非自治领土,无投票权(世界
卫生组织)

 ---- 部分会员: 成为某些国际组织下属机构的正式成员的非成员


国,如汤加和瑙鲁在成为联合国
的会员国之前已成
为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成员。
在联合国,部分
会员不能出席联合国大会。有的
国际组织则规定部
分会员不能参加该组织的选举。
 ---- 观察员:可以出席有关会议,但无表决权。
五、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
 国际组织具有国际人格,即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
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因此,国际组织是国
际关系的行为体之一。

 国际组织拥有以下主要权利:

 ---- 缔约权
 ---- 对外交往权
 ---- 承认与被承认的权利
 ---- 国际索赔和国际责任
 ---- 继承权(职能、法律行为、职员、财产)
 ---- 召开国际会议的权利
 ---- 其他权利,如颁发旅行证件等。
六、国际组织与国家的区别
 国际组织不是国家,不具有国家所具有的要素:领土、主权、政府(含军
队)、人民。(联合国可能是例外,它拥有武装力量的权利,对某些领土的
管辖权,如联合国大会 181 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以及对其工作
人员的职能性保护)

 国际组织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完全的。
例如,国际组织的对外关系不可能履行所有国家间的外交职能,其对外关
系仅限于其职能范围内的特定领域。成员国有权向国际组织派遣常设代表,
但可以拒绝国际组织在其领土上设立代表处,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权利。国际
组织颁发的旅行证件在效力上也与国家颁发的护照有所不同。国际组织对其
工作人员的刑事犯罪,最重也只能将其开除。

 地位和影响不同。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

结论: 国家是具有完全国际人格的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
国际组织是具有一定国际人格的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组织形成的要件
 世界必须分成若干国家(民族国家)

 国家之间联系交往比较频繁

 国家对因交往中产生的问题有解决的愿望
二、十九世纪的国际组织

 国家间组织,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形成于
19 世纪。
 形成背景: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标志着多民族国家体系开始
出现,同时开创了国家间通过大规模国际会议的形式来解决
重大国际问题的先例。
----1760 年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导致西欧生产力的极大飞
跃,国家间交往日益频繁。
---- 由于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原料
和殖民地的斗争十分激烈,战事频仍,破坏巨大。
 19 世纪国际关系出现大潮流,最终孕育出了国际组织:
---- 政府间国际会议不断发展,使国际会议成为解决国际问
题的基本程序。两大标志:“欧洲协调”与海牙体系。

• 欧洲协调:是指以会议外交方式处理欧洲或与欧洲有关事
务的一种定期、多边及高层的协商制度。
• 海牙体系:是指 1899 年和 1907 年的两次海牙和会在发展
国际法、寻求减少战争伤害与和平解决国际

端等方面所作的的努力和随之形成的体制。

---- 国际行政联盟的产生。
国际行政联盟:是指以专门从事行政性和技术性的国际协作为职
能的
国际组织。如莱茵河委员会( 1815
年)国际电报联盟
( 1865 年)、万国邮政联盟
( 1874 年)
提示: 1890 年在美洲大陆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美洲共和
三、 20 世纪的 国际组织
 20 世纪 是国 际组织 大发 展的时 期, 其标志 是:
 ---- 具有一般 性和 普遍性 的国 际组织 诞生 。其中 联合 国
的成 立堪 称国际 组织 发展的 高峰 。

 ---- 国际组织 的数 量呈爆 炸性 增长。

 ---- 国际组织 的活 动范围 和内 容极其 广泛 。

 ---- 形成了以 联合 国为中 心的 国际组 织体 系。

结论: 19 世纪是国 际会议的世纪 , 20 世纪是 国际组织的 世纪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类型和发展趋势

一、国 际组 织的分 类
 以组织 成员 的构成 范围划 分:
普遍性 ( universal )国际 组织 & 封闭性
(closed) 国际 组织
封闭 性国 际组织 可细 分 为 三种 : 1. 区域性
国际 组织 ,以一 定区 域为界 ,如美 洲国 家组织 ; 2. 有共
同背 景的 国际组 织, 如伊斯 兰会议 组织 ,阿拉 伯国 家联
盟; 3. 封闭性职 能性 国际组 织,如 石油 输出国 组织 。
以组织 的宗 旨与职 能范 围划 分:
一般性 ( general )国际 组织 ,如联 合国
专门 性 (specialized) 国际组 织,如 世界 卫生组 织

二、 国际 组织的 发展 趋势— 以国 际格局 的变化 和全 球化为


背景

 国际格局 :此处主要指 国际政治格 局,即充当 主角的行 为体(大国


)之间相 互政治作用而 形成的一种 结构。两极 —一超多 强。

 全球化: 主要指经济全 球化,即商 品、劳动力 、资本、 技术等生产


要素在全 球范围内的流 动和配置。
---- 在一超多 强的格局下 ,和平与发展 依然是时代 的主题。 换言之,
维护国
际体 系的稳定是 大国的共识, 利用国际组 织,尤其是 联合国的
权威维 护
世界 稳定,促进 发展是大国的 普遍愿望。 这是有利于 国际组织
发挥其 作
用的 。但超级大 国的单边主义 倾向会对国 际组织的作 用产生消
---- 经济全球 化是一柄“ 双刃剑”,已 经或正在产 生如下影 响:
极影响 。
 各国相互依存 度更高,经 贸、技术 和人员交流 空前频繁, 促进了
世界经 济的发展, 但经济安全 问题凸显。

 各国从 全球化中受 惠不均,南 北差距进一 步扩大。最不 发达国家 从


80 年代的 20 个增加到现 在的 49 个。世 界人口中最 富的 20% 占有
世界 GDP 的 86% ,而世界人口中 最贫困的 20% 只占有世界 GDP
的 1% 。

 在全球 化中,一系 列全球性问 题持续恶化 ,如环境破坏 、跨国犯 罪


、恐怖 主义等。而 这些问题的 解决需要国 际组织作出贡 献。

因此,如何 最大限度地发 挥经济全 球化的积极 影响,最大 限


度地减 少经济全球 化的负面影 响,国际组 织责无旁贷。
结论:无 论就 其数目 或 影响而 言, 国际组 织将 会持续 发
展,但
并 不会 影响国 家在 国际 社会中 的主 体地位 。

第四节 国际 组织 的作 用
一、从 涉及的领域看
 维护世界 和平与安全 ,在一定程 度上防止和制 止战争的 爆
发和蔓 延。

 促进世界 经济的发展 。

 在解决人 类面临的全 球性问题上 ,国际组织的 作用不可 替


代。

 在促进社 会进步、保 障人权方面 功不可没。

提示:国际 组织的作用并 不都是积 极的,也有 消极的影响 。


二、从 功能角度看

 国际 组织 是一个 论坛 ( forum )。
国际 组织 为各国双 边和 多边 交往提 供了 便利的 场所

(喋 喋不 休总胜 于兵 戎相见 —丘 吉尔语 )

 国际 组织 是一个 管理 者( regulator )。
例子:国 际原 子能机 构( IAEA )为核 技术 的转移 和
应用 制定 了一系 列的 管理办 法。

 国际 组织 是一个 资源 分配者 (distributor) 。


例子:世 界银 行 (IBRD) 和石油 输出国 组织
(OPEC) 。
维护 成员 国的安 全。
 国际联 盟( the League of Nations )和联 合国的 集体 安
全 
 机制
 维持 和平 。

 联合国 的维 和行动
第五节 中国与国际 组织的关系

 一、 中国 与国际 组织 关系的 演变
 三个阶段 :
1.1949—1971 年,联合 国体 系外时 期。
主要内 容:
---- 受美国为 首的 西方封 锁和 孤立, 中国被 长期 排斥于
联合 国体 系之外 。中 国将联 合国 视为美 国的 表决机 器。
( 1954 年的日 内瓦会 议是 中国少 有的 与西 方国家 开展
多边 外交 的场合 )

---- 中国主要 与亚 非拉民 族主 义国家 和社会 主义 国家开


展多 边外 交。
1955 年的 万隆 会议; 中国 是华约 和经互 会组 织的观 察
员。
 中国 参与 国际组 织的 原则:

 意识形 态的 正确性

 台湾没 有代 表权

 适合的 政治 气氛

 不能对 主权 限制过 多
2. 1971—1989 ,逐步 扩大 参与的 时期

 70 年代 ,以中国恢 复在联合 国席位为标 志,中国与国 际组织的关


系进入 新阶段,开 始全面参与 国际社会。 但主要由于国 内原因( 极
左思想 影响、对国 际组织缺乏 了解、自身 实力有限), 中国对国 际
组织的 参与是有限 的(实质性 参与较少、 没有参加世界 三大经济 组
织)。

 80 年代, 随着中国的 改革开放, 中国对国际 组织的政策发 生迅速


变化:
---- 与国际组织 合作的态度更 加积极和 具有建设性 。(对联合 国维
和行动
态度的转变)

---- 注重国际经 济组织的作用 ,通过参 与国际组织 和多边合作 ,获


取资金
和技术 。( 1980 年加入 世界银行 和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
---- 多边外交在中国 外交中的 地位日益 上升,成为中 国外交的重 要内
容。

3. 冷战结 束以后 , 全面深 入参与的 时期

 重要事 实:
----1989 年 “六四”事件 使中国外交 陷入困境 ,中国正是 通过多边
外交的 努
力打破 了外交孤 立的局面 。在中国外交 中逐渐形成 多边外交
与双边 外
交并重 的局面。

----2001 年,中国 成功入世, 标志中国已参 加了所有重 要的全球 性国


际组
织。

----2001 年诞生了 第一个以中 国城市命名的 国际组织— 上海合作 组织


-- -- 地区经济 与社 会领域
成功主办 APEC; 中国 与东 盟自 由贸易 区谈 判启动 ;增长 三角 计划启 动;
东北亚地 区环 境保护

二、中国 与国际组 织关系演变的


原因
1. 国际体系 的变 化
冷战的 结束;全球 化及全球问 题的凸显;区 域一体化的 发展

2. 中国国内 政治 经济的 发展
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 的国家战略 要求中国加强 与国际组织 的合作
;在国 际组织中发 挥积极作用 是中国国际 实力与影响增 强的客观 要
求。

3. 对多边外 交的 新认识 和新 观念推 进了 中国与 国际 组织 的


关系
主要成 就:

---- 全球 性政 治、安 全领 域
维护世 界和平;人 权领域;军控 与裁军领域

---- 全球 性经 济、社 会领 域
加强多 边经济合作( 成功入世) ;稳定地区 经济;促进 环境保
护、妇 女权利保护 等社会领域的 国际合作

---- 地区政 治与安 全领 域


新安全 观的提出;参 与 东 盟地区论坛 ( ARF ); 10+3 会晤
;第二 轨道安全对 话(亚太安全 合作理事会 );四方会 谈;上海 合
作组织 的成立。
三、前 景展望

 进一 步加 强与国 际组 织的关 系, 加强多 边外 交是中 国全


面建 设小 康社会 的需 要,因 而是 中国外 交的 大趋势 。

 中国 在国 际组织 中的 作用和 影响 将更加 突出 。

 非政 府国 际组织 的作 用将受 到中 国政府 的重 视。

 面临 的问 题:多 边合 作与维 护主 权的关 系; 参与西 方主


导的
国际体系 与维 护国家 利益
的关 系; 如何妥 善处
理台湾问 题。
第二章 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

—联合国
第一节 联合国的成 立
 联合 国是 在第二 次世 界大战 的烈 火硝烟 中酝 酿并诞 生的 。
二战 的空 前惨烈 使国 际社会 对和 平格外 期盼 ,直接 推动
了联 合国 的建立 。

 具体经 过:

1. 建立联 合国 的思想 最早 见于 1941 年 8 月 14 日美英 两


国首 脑罗 斯福和 丘吉 尔共同 签署 的《大 西洋 宪章》 之中 。
宪章 希望 在世界 上建 立“广 泛而 永久的 普遍 安全制 度”

1941 年 8 月 14 日美英首脑会晤于大西洋纽芬兰阿根夏湾的一
艘军舰上。
2. 1942 年 1 月 1 日, 26 个反法 西斯 国家在 华盛 顿
签署
《联合 国家 》宣言 ,赞 同以建 立“ 广泛而 永久 的
国际
安全制 度” 作为战 后世 界秩序 的设 想。宣 言中 第
一次
出现了 “联 合国家 ”一 词,联 合国 的名字 即源 于
此。
26 国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
3. 1943 年 10 月 30 日, 中、苏 、美 、英四 国外 长
在莫
斯科开 会,发 表了 《关于 普遍 安全的 宣言 》
(即莫 斯科四 国宣 言), 确定 了战后 建立 普遍
安全组 织的共 同方 针和基 本原 则,是 建立 联合
国的关 键性步 骤。

4.1943 年 12 月, 苏、美 、英 三国签 署《 德黑兰 宣


言》, 重申对 建立 普遍性 国际 组织的 支持 。
5.1944 年 8 月 21 日—
10 月 7 日,苏、 美、 英三
国和
中、美 、英三 国分 别在美 国的 敦巴顿 橡树 园
举行会 议。会 议通 过了“ 关于 建立普 遍性 国际
组织的 建议案 ”, 规定了 联合 国的宗 旨和 原则
,以及 联合国 大会 和安全 理事 会等机 构的 组成
和职能 ,规划 出联 合国宪 章的 基本轮 廓。 中国
代表团 提出的 三项 建议成 为联 合国宪 章的 组成
内容。
1944 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6. 1945 年 2 月,苏、 美、 英三国 首脑 举行雅 尔塔
会议
就安理 会表决 权和 创始会 员国 问题达 成一 致

7. 1945 年 4 月 25 日— 6 月 25 日,旧金山制宪会议
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10 月 24 日,宪
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宪章原稿
联合国宪章宣传画
第一届联合国大会举行时的情景
 筹建联合国过程 中的矛盾和 斗争

 矛盾一 :建 立普遍 性的 国际组 织还 是区域 性组


织?

 矛盾二 :关 于中国 的大 国地位

 矛盾三 :安 理会的 投票 程序问 题

 矛盾四 :创 始会员 国问 题
第二 节 联合 国的 宗旨与 原则
 4 大宗 旨 7 大原则 (要求 记忆 )

第三节 联合 国的成 员国
 要求掌 握成 为联合 国会员 国的条件

三、中 国在联 合国 的代表 权问 题


 背景介 绍

 新中国 初期 为恢复 在联 合国 的合法 权利 所作的 外交 努力


苏联 的支持

 赖伊关 于中国 代表 权问题 的备 忘录

 朝鲜战 争使中 国代 表权问 题复 杂化

 历史性 时刻的 到来

2758 号决 议

 历史的 启示
启示 一: 国家实 力是 赢得国 际地 位和尊 重的 基础

启示二: 灵活 务实的 外交 对国家 目标 的实现 至


关重
要。

启示三: 又一 次证明 在国 际关系 中没 有永恒 的



友,只有 永恒 的利益 。

(录象 放映)
附表 :历 届联大 讨论 中国代 表权 问题的 情况
年 度 支持中国 的票数 反对 中国 的票数 弃权 票
1950 10 37 8
1951 11 36 4
1952 7 41 11
1953 10 43 2
1954 11 42 6
1955 12 41 6
1956 24 46 8
1957 27 47 6

1958 28 43 9

1959 29 43 9
1960 34 41 22
1961 47 57 19
1962 42 55 12
1963 42 56 12
1965 47 46 20
1966 46 56 17
1967 45 58 16
1968 44 57 23
1969 48 55 21
1970 51 47 25
1971 76 35 17
第四节 联合 国的组织机构 (六大机构)
第五节 联合国的 职权
一、大会 的职权

二、安理 会的职权

三、经济 与社会理事 会的职权

四、托管 理事会的职 权(略)

五、国际 法院的职权 (略)

六、秘书 长的职权 ( 赖伊、哈马舍 尔德、吴丹 、瓦尔德 海


姆、德 奎利亚尔、 加利、安南 )
第六节 联合国的活 动程序

一、 大会活 动程 序

二、 安理会 活动 程序
 否决 权( 大国一 致原 则)
 双重 否决 权
补充材料: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比较
 国际 联盟 ( League of Nations )简介
• 威尔 逊的 “十四 点原 则”与 史末 资将军 的《 国际联 盟文
件》
“ 为了大 小国家都 能相互保证 政治独立和领 土完整,必 须成立一
个具有 特定盟约的 普遍性的国 际联盟” ---- 1918 年 1 月美 国总统威
尔逊向 国会提出的 十四点原则 的最后一点 。
1918 年 12 月, 南非出席和 会的代表 史末资将军 发表《国际 联盟文
件》, 勾画了国际 联盟的框架 。
• 1920 年 1 月 10 日,国 联盟约生 效,国联正式 成立。 11 月 15 日,
第一届 国联大会召 开。 1946 年 4 月 18 日,国 联解散。
• 主要机 构:大会、 行政院、秘 书处、国际 常设法院
• 美国在 最后一刻放 弃了国联。 1920 年 3 月,美国参议 院以压倒多
数拒绝 批准凡尔赛 和约。
 比较:

---- 二者成立 的时 代不同 ,历 史背景 各异 。

---- 二者的根 本目 的不同 。

---- 二者为成 立所 做的准 备工 作不同 。

---- 二者在各 自宗 旨和原 则的 表述存 在明 显差异

---- 二者在组 织结 构上的 不同


 会员国 问题
 运行机 制

---- 在集体安全 体制方面的 不同。

---- 在经济及社 会领域的差 异。

 二者 的历 史渊源

---- 宪章的制定 一直以盟约 作为一面镜 子,国联的 教训成为 联合国的


宝贵财 富。
---- 联合国的框 架结构与国 联类似。
第七节 联合国 的工作
一、联 合国与和 平解决国际 争端(略)

二、联 合国与维和 行动( peace-keeping operation )

 维和 行动的 定义 及法律 和理 论依据


----- 经冲 突各方同意 ,运用联合 国指挥的部 队,从事非 武力的行动 ,以维持世
界许多紧 张地区的稳 定(加利) ;由联合国 建立的、在 冲突地区帮 助维

或恢复和 平的、包括 军事人员在 内的、没有 强制权力的 一种行动( 联合

新闻部)

----- 法律 依据:是联 合国的一项 创新,第 6.5 章;宪章 第 40 条有关临 时办法的规


定。 Peace-making, peace-enforcement, peace-keeping and peace-
building

---- 理论 依据:联合 国在现场的 公正存在有 助于减缓紧 张局势,让 当事各方可 通


过谈 判达成 解决冲突局 势的方法。
 联合 国维 和行动 的演 变及其 特点

---- 联合国维和行 动的历史


概况: 维和行 动始 于 1948 年,最 早的 一次是 1948 年 6 月的联合 国
停战监 督组
织, 监督 阿以战 争停 战协 定执行 情况。 1956 年联合
国的第 一支 维和
部队 被派 往埃及 。至 2000 年,联合 国共 进行 了 48 次
维和行 动。 其中 2/3
发生 在冷 战结束 之后 , 冷战后的维和 行动与冷战
时期的 维和 行动
相比 发生 了巨大 变化 。联 合国维 和行动 通常 可归为 两
大类 : 军事 观察 员
特派 团 、维和 部队 。
现 有 联 合 国 维 和 行 动 ( 2000 年
底 16 次)
 非洲
 刚果 民主 共和国 - 联刚特派 团联合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特派团
1999 年 12 月至今
 埃塞俄 比亚和 厄立 特里亚 - 联埃特派 团联合国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特派团
2000 年 7 月至今
 塞拉利昂 - 联塞特派 团联合国塞拉利昂特派团
1999 年 10 月至今
 西撒哈 拉 - 联西撒 哈拉特 派团 联合国西撒哈拉公民投票权特派团
1999 年 4 月至今
 亚洲

东帝汶 - 联东 过渡 行政当 局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



1999 年 10 月至今
 印度/巴基斯 坦 - 印巴观 察组 联合国驻印度和巴基斯坦军事观察组
1949 年 1 月至今
 欧洲
 波斯尼亚 和黑 塞哥维 那 - 波黑特派 团联合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特派团
1995 年 12 月至今
 科索沃 - 临时行政 当局 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
1999 年 6 月至今
 克罗地 亚 - 联普观 察团 联合国普雷维拉卡观察团
1996 年 1 月至今
 塞浦路斯 - 联塞 部队 联合国驻塞浦路斯维持和平部队
1964 年 3 月至今
 格鲁吉 亚 - 联格观 察团 联合国格鲁吉亚观察团
1993 年 8 月至今
 中东
 戈兰 高地 - 观察 员部 队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
1974 年 6 月至今
 伊拉克 /科威 特 - 伊科观 察团 联合国伊拉克-科威特观察团
1991 年 4 月至今
 黎巴 嫩 - 联黎部 队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
1978 年 3 月至今
 中东 - 停战监督 组织 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1948 年 6 月至今
已完成的联合国维和行动 ( 2000 年底 32
次)
非洲
 安哥 拉 - 第一期 联安核查 团第一期联合国安哥拉核查团
1989 年 1 月至 1991 年 6 月
 安哥 拉 - 第二期 联安核查 团第二期联合国安哥拉核查团
1991 年 6 月至 1995 年 2 月
 安哥 拉 - 第三期 联安核查 团第三期联合国安哥拉核查团
1995 年 2 月至 1997 年 6 月
 乍得 /利比 亚 - 联奥观 察组 联合国奥祖地带观察组
1994 年 5 月至 6 月
 刚果 - 联刚行 动联合国刚果行动
1960 年 7 月至 1964 年 6 月
 利比里 亚 - 联利观 察团 联合国利比里亚观察团
1993 年 9 月至 1997 年 9 月
 莫桑比克 - 联莫行动 联合国莫桑比克行动
1992 年 12 月至 1994 年 12 月
 纳米比 亚 - 过渡时期 援助 团联合国过渡时期援助团
1989 年 4 月至 1990 年 3 月
 卢旺达 - 联卢援 助团 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
1993 年 10 月至 1996 年 3 月
 卢旺 达/乌干达 - 乌卢观 察团 联合国乌干达-卢旺达观察

1993 年 6 月至 1994 年 9 月
 索马 里 - 第一期联 索行 动第一期联合国索马里行动
1992 年 4 月至 1993 年 3 月
 索马 里 - 第二期联 索行 动第二期联合国索马里行动
1993 年 3 月至 1995 年 3 月
 美洲
 中美 州 - 中美州观 察团 联合国中美洲观察团
1989 年 11 月至 1992 年 1 月
 多米 尼加 共和国 - 秘书 长代表 特派 团秘书长驻多米尼加共和国代表特派团
1965 年 5 月至 1966 年 10 月
 萨尔瓦多 - 联萨 观察团 联合国萨尔瓦多观察团
1991 年 7 月至 1995 年 4 月
 危地马拉 - 联危 核查团 联合国危地马拉核查团
1997 年 1 月至 5 月 ( 只有西班牙文 )
 海地 - 联海特 派团联合国海地特派团
1993 年 9 月至 1996 年 6 月
 海地 - 联海支 助团联合国海地支助团
1996 年 7 月至 1997 年 7 月
 海地 - 联海过 渡团联合国海地过渡时期特派团
1997 年 8 月至 11 月
 亚洲
 阿富汗 /巴基斯坦 - 阿巴 斡旋 团联合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斡旋特派团
1988 年 4 月至 1990 年 3 月
 柬埔寨 - 联柬先遣 团联合国驻柬埔寨先遣团
1991 年 10 月至 1992 年 3 月
 柬埔 寨 - 联柬权力 机构 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
1992 年 3 月至 1993 年 9 月
 印度 /巴基斯 坦 - 印巴观 察团 联合国印度-巴基斯坦观察

1965 年 9 月至 1966 年 3 月
 西新 几内 亚 - 安全部 队联合国驻西新几内亚(西伊里安)
安全部队
1962 年 10 月至 1963 年 4 月
 欧洲
 克罗地 亚 - 联恢行 动联合国克罗地亚恢复信任行动
1995 年 3 月至 1996 年 1 月
 克罗地 亚 - 东斯过 渡当局 联合国东斯拉沃尼亚、巴拉尼亚和西锡尔米
乌姆过渡时期行政当局
1996 年 1 月至 1998 年 1 月
 前南斯拉 夫 - 联保部 队联合国保护部队
1992 年 3 月至 1995 年 12 月
 中东
 伊朗 /伊拉克 - 两伊观 察团 联合国伊朗 - 伊拉克军事观察团
1988 年 8 月至 1991 年 2 月
 黎巴嫩 - 联黎观察 组联合国黎巴嫩观察组
1958 年 6 月至 12 月
 中东 - 第一期紧急 部队 第一期联合国紧急
部队
1956 年 11 月至 1967 年 6 月
 中东 - 第二期紧急 部队 第二期联合国紧急
部队
1973 年 10 月至 1979 年 7 月
 也门 - 联也观 察团 联合国也门观察团
1963 年 7 月至 1964 年 9 月
---- 联合国 维和行 动的 特点

冷战时期 的维和被称为 一代维和, 其特点是:


 征得冲 突各方一致同 意
 保持中 立
 非为自 卫不得使用武 力
 非强制 性

冷战后 的维和被 称为二代维 和,其特点 :


 职能范 围扩大,非军 事行动比重 增加
 更多介 入一国内部冲 突
 更多强 调使用武力
 带有更 多的强制性
 联合国 与区域组织共 同行动
案例分 析一: 一次 成功的 维和 行动
----
联合国 与柬 埔寨冲 突
 背景介 绍

---- 自然 地理 情况( 插图 )
面积: 18 万平方公 里;人口: 1000 万( 1995 ); 主
要民族: 高棉族( 80% ); 宗教:佛教
----1978 年 12 月 25 日晚, 越南 入侵柬 埔寨 ,次 年 1 月 7
日,占 领金 边,成 立韩 桑林 政权。 柬埔 寨人民 奋起 抵抗
,形成 三大 抵抗力 量: 西哈 努克民 族主 义军、 高棉 人民
民族解 放阵 线和红 色高 棉。 1982 年 6 月,三 派联合 组
成民主 柬埔 寨联合 政府 。
东南亚地图
维和进程
 概述

 联合 国驻柬 先遣 团与柬 埔寨 过渡时 期联合 国权 力机构    


   地点 : 柬埔 寨
 总部 : 金边
 部署 期: 1991 年 10 月 -1993 年 9 月
 兵力 : 约 24000 名军 事和 文职人 员
 死亡 人数: 78 名 (4 名军 事观 察员、 41 名其他 军事人 员、 14 名民警、 5
名国 际文职 人员 和 14 名当地 工作 人员 )
 开支 : 1 6.2 亿美元 ( 联柬 先遣 团和 联柬权 力机 构合计 )

 职能 :确保 1991 年 10 月 23 日在巴 黎签署 的《 柬埔寨 冲突 全面政 治解决


协定 》获得 执行 。根据 协定 ,柬埔 寨全国 最高 委员会 是“ 柬埔 寨的唯 一合
法机 构和权 力来 源,在 整个 过渡时 期体现 柬埔 寨的国 家主 权、 独立和 统一 。
” 由柬埔 寨四方 组成 的柬 埔寨全 国最 高委员 会授 予联合 国“ 所有必 要的
权利 ”,以 保证 本协定 的执 行。联 柬权力 机构 得到授 权的 任务 涉及人 权、
组织 和举行 自由 和公正 的大 选、军 事安排 、民 政管理 、维 持法 律和秩 序、
柬埔 寨难民 和流 离失所 者的 遣返和 重新定 居, 以及在 过度 期间 恢复柬 埔寨
基本 的基础 设施 。 1992 年 3 月 15 日联柬 权力机 构一 开始运 营就 兼并了
1991 年 10 月协定 签署以 后立 即成立 的联 柬先遣 团。 1993 年 9 月, 随着柬
埔寨 王国宪 法的 颁布和 新政 府的组 成,联 柬权 力机构 的任 务结 束。
 1981 年联 合国首次主 持召开柬 埔寨问题国 际会议,要求 越南撤军

 1989 年 9 月,越 南从柬撤军 。

 1990 年, 安理会 5 大国签署 《柬埔寨冲突 全面政治解 决框架》,


主要内 容:
-- 柬埔 寨过渡 时期 联合国 的作 用,联 合国向 柬埔 寨派驻 过渡 时期 临时全 力
机构 (联柬 机构 ),执 行维 和任务 。
-- 柬埔 寨临 时行政 机构 安排 ,决定 设立柬 埔寨 全国最 高委 员会( 柬高 委)
-- 大选 、人 权保护 和国 际保 证。

 1991 年 5 月联合 国开始派出 少量军事观察 员赴金边。

 1991 年 6 月,柬 高委召开首 次会议,决定 6 月 24 日在全 国范围内


停火并 停止接受外 国军事援助。 8 月,柬 高委举行 第二次会议 ,决
定请求 联合国于 9 月派观 察员赴柬监 督停火。
 1991 年 10 月,包 含一系 列重 要文件 的巴 黎和 平协定签
署。 主要 内容:
--- 关于权 力机构
--- 关于大选
--- 关于军事安 排
--- 关于难民
 1991 年 10 月,安 理会通 过 717 号决 议, 决定向 柬派 出
“联 合国 驻柬先 遣团 ”。 11 月 9 日,先 遣团 正式开 展
工作 ,其 主要任 务是 :监督 停火 、排雷 、为西 哈努 克回
国提 供安 全保障 以及 为部署 联柬 机构做 前期准 备。
 “11.27” 事件
 1991 年 12 月 30 日,柬 高委工 作会 议敦促 联柬 机构 在
1992 年 1 月上任。
 1992 年 2 月 28 日,安理 会通 过 745 号决议 ,向 柬埔寨
派出 维和 部队, 正式 拉开了 柬埔 寨维和 行动的 帷幕 。安
理会 授予
联柬 机构 如下权 力:
--- 政治方面
--- 军事方面
与此同 时, 745 号决议强调, 联柬机构的 存在不得 超过 18 个月, 柬
大选不
迟于 1993 年 5 月。
 联柬 维和 行动内 容:
---- 稳定局 势,消除隐 患(监督停火 、排雷、遣 返难民、修 路)
---- 裁减军 备,重建信 任
---- 组织大 选,成立政 府(民柬与联 柬的矛盾)
 1993 年 5 月 25 日— 28 日,柬 大选举 行, 结果奉 辛比 克
党得 票 45.3% ,人民 党 38.6% 。
 选举 后的 动荡
 1993 年 6 月 14 日,柬制 宪会 议举行 ,就 政府组 成达 成
一致 。
 1993 年 9 月,联柬 维和 行动正 式结 束。
 经验 总结
--- 力求公 正,力 争不 介入内 部冲突
--- 尽量采 用和平 手段 维护和 平
--- 深入了 解当地 情况 ,并随 机应 变
--- 联柬机 构权力 较大 ,指挥 统一
--- 注意加 强与东 盟的 合作( 邀请 东盟 参加解 决柬 问题的
国际
会议,东 盟成 员国成 为联 合国维 和部队 的主 力)
 不足

--- 部分工作 人员 行为不 检点 ,损害 了联 合国的 形象


--- 大进大出 ,对 柬社会 和经 济带来 一定 的负面 影响
案例分 析二: 一次 失败的 维和 行动
----
联合 国索马 里行 动

 背景
--- 自然地理情况( 插图)
首都: 摩加 迪沙( Mogadishu ), 人口 900,000
人, 全国 最大城 市和 政治、 经济 中心; 面积 : 637,657
平方 公里 ;人口 : 9,491,000 人( 1995 );语 言: 索马
里语 和阿 拉伯语 是官 方语言 ;宗 教:伊 斯兰 教。经 济以
畜牧 业为 主,骆 驼头 数位居 世界 首位 。
非洲地图
--- 部族 冲突 导致索 马里 长期的 战乱 和饥荒 。 80 年代四 大
反政 府武 装派别 :
伊萨克族 为主 的索马 里民 族运动 (民 运)
哈威族为 主的 索马里 联合 大会( 联大 )
欧加登族 为主 的索马 里爱 国运动 (爱 运)
米周 提族 为主的 索马 里救国 民主 阵线( 救阵)

1991 年 1 月,“联 大” 联合其 他各 派推翻 了政府 ,但 不


久, “联 大”内 部发 生分裂 ,穆 罕默德 . 阿里 . 迈赫迪
1月 28 日宣布 成立 索马里 共和 国,自 任临 时总统 ;穆
罕默 德 . 法拉赫 . 艾迪 德则 另组索 马里 全国联 盟。 9月
,两 派矛 盾发展 为公 开的武 装冲 突。索 马里 出现严 重的
人道 主义 灾难。 30 多万人死 于战 乱和饥 荒, 100 万人
沦为 难民 。
 维和进程
 概述

 索马里 第一 期联合 国索 马里 行动    ( 第一期 联索行 动 )


 地点 : 索马里
 总部 : 摩加迪 沙
 部署期 : 1992 年 4 月 - 1993 年 3 月
 人数 : 50 名军事 观察 员、 3 500 名保安 人员 、多至 719 名后 勤支 助人员 ;
还有大 约 200 名国际 文职工 作人 员
 死亡人 数 : 8 人 ( 军事 人员 )
 开支 : 42 93 万美 元(净 额)

 职能 : 设立目 的是 监测索 马里 首都摩 加迪 沙的停 火,在 摩加 迪沙 的港口 和


机场为 联合 国人员 、设 备和 用品提 供保护 和安 全,并 从那 里将人 道主 义用
品护送 到该 市及其 周围 的分 发中心 。 1992 年 8 月,第一 期联 索行动 的任
务扩大 ,人 员增加 ,以 便保 护索马 里全国 各地 的人道 主义 车队和 分发 中心。
1992 年 12 月,在索 马里 局势进 一步 恶化 以后,安 全理 事会 授权会 员国 成
立一支 联合 特遣部 队 ( 特遣 队 ) ,为 运送 人道主 义援 助建立 安全 的环境 。
特遣队 与第 一期联 索行 动协 作,确 保主要 居民 点的安 全并 保证人 道主 义援
助得到 运送 和分发 。
 索马里 第二 期联合 国索 马里 行动    ( 第二期 联索行 动 )

 地点 : 索马里
 总部 : 摩加迪 沙
 部署期 : 1993 年 3 月 - 1995 年 3 月
 兵力 : 约有 28 000 名军 事和警 察人 员;还 有约 2 800 名国 际和当 地征 聘的
工作人 员
 死亡人 数 : 147 人 (143 名军 事人 员、 3 名国 际文职 工作 人员和 1 名当地工
作人员 )
 开支 : 1 6.43 亿美 元( 净额)

 职能 : 设立目 的是 接替联 合特 遣部队 ( 特遣队 ) 。该特 遣队 是美国 组织 和


领导的 多国 部队, 安全 理事 会于 1992 年 12 月授 权它采 用“ 一切 必要手 段
”为索 马里 境内的 人道 主义 救济行 动建立 安全 的环境 。第 二期联 索行 动的
任务是 采取 适当行 动, 包括 强制执 行措施 ,在 索马里 全国 各地为 人道 主义
援助建 立安 全的环 境。 为此 ,第二 期联索 行动 应通过 解除 武装及 和解 来完
成特遣 队开 始的恢 复和 平、 稳定、 治安的 任务 。其主 要职 责包括 监测 停止
敌对行 动, 防止暴 乱复 发, 收缴未 经批准 的小 武器, 在港 口、机 场和 交通
路线确 保运 送人道 主义 援助 所需的 安全, 继续 扫雷并 协助 遣返索 马里 境内
的难民 。第 二期联 索行 动还 受托协 助索马 里人 民重建 其经 济和社 会及 政治
生活, 重建 该国体 制结 构, 实现全 国政治 和解 ,重新 创建 民主施 政的 索马
里国, 复兴 该国的 经济 和基 础设施 。 1994 年 2 月,由于 发生 了数起 对联
合国士 兵的 暴力事 件和 攻击 ,安全 理事会 修订 对第二 期联 索行动 的授 权,
此后不 得使 用胁迫 性办 法。
 199 2年1月2 3日,安理 会通过73 3号决议,敦 促索各派 武
装立即 停止敌对行 动,并对索 实行军事禁 运。同时授权 秘书长采 取
措施, 增加人道援 助,寻求与 各派武装谈 判解决冲突。
 2月1 2-14日 ,在联合国 总部召开由 阿盟、非统、 伊斯兰会 议
组织以 及索马里两 派武装代表 参加的协商 会议。对立的 两派达成 协
议:立 即停止敌对 行动,维持 停火;同意 以联合国为主 ,其他三 个
地区组 织参加的联 合高级代表 团,进驻摩 加迪沙,监督 停火。
 3月2 7-28日 ,迈赫迪和 艾迪德分别 签署协议,同 意联合国 派
出维和 部队。
 4月2 4日,安理 会通过75 1号决议, 决定建立联合 国索马里 行
动,向 索派出50 名观察员和 500名保 安部队。
 随着形 势进一步恶 化,8月2 8日,安理 会通过775 号决议, 决
定加强 “联索行动 ”,增派保 安部队30 00人,但由 于索军阀 的
阻碍, 未能落实。
 联合国 组织“10 0天援助行 动计划”
 由于联 索行动受阻 ,11月2 9日,加利 秘书长向安理 会提出5 种
选择:
  - -加强联 索行动力量 ,扩大其职 权
  - -依靠当 地军阀和武 装派别负责 安排救援行动  
  - -联索行 动部队施展 一定威力, 发挥威慑作用
  - -授权一 批成员国采 取一切措施 确保人道援助 的进行
  - -在联合 国指挥和控 制下,在索 全国实施强制 性行动
  同 时,美国 表示,愿意 带头组织此 次行动。
重大转 折:
  由 维持和平 转为使用武 力干涉索内 政;对索目标 由人道主义 援助
为主   变为重建 索国内组织 机构。
 12月 3日,安理 会通过78 4号决议, 授权成员国使 用一切必 要
手段, 为救援行动 建立一个安 全环境。这 是联合国首次 使用武力 保
护人道 主义援助工 作。
 以美军 为主的联合 国多国部队 迅速成立。 12月9日, 1800 名
美海军 陆战队在索 马里登陆, 开始了所谓 的“恢复希望 行动”。
 在联合 特遣部队的 军事威慑下 ,各派武装 走上会谈之路 ,迈赫迪 和
艾迪德 达成停火协 定。

 93 年 3 月 15 日,在联合 国的调停下 ,索马里全 国和解会议 在亚的


斯亚贝 巴开幕。会 议达成协议 ,组成全国 过渡委员会作 为索马里 的
“权力 中心”,并 在 90 天内解除所 有派别的武 装。“恢复 希望行
动”达 到预期目的 。

 鉴于联 合特遣部队 的使命基本 完成,且任 何进一步举动 可能引起 索


马里各 派的反感和 敌视,秘书 长建议组建 “联索行动 Ⅱ期部队 ”接
替多国 部队,而且 ,维和部队 的部署不必 征得索马里各 派武装的 同
意,由 安理会自行 决定。

 3 月 26 日,安理会 通过 814 号决议, 向索马里增派 维和部队, 扩


大了联 索行动的规 模和权力。 维和部队的 使命:采取一 切必要的 行
动维持 和平;解除 各派武装; 遣返难民; 排雷;建立警 察部队; 帮
助重建 经济和举行 建立新政府 的谈判。
 维和部 队解除各派 武装的行动 遭到抵制。 “ 6.5 事件” ,维和部队
受到袭 击。

 安理会 迅速作出反 应, 6 月 6 日,通 过 837 号决议,授权 秘书长采


取一切 必要行动予 以回击,并 认定此系艾 迪德派所为。

 以美国 为首的维和 部队对艾迪 德派武装发 动一系列军事 进攻。

 7 月下旬,艾 迪德派对维和 部队,尤 其是美军展 开反击。在 1993


年 10 月 3 日的一次伏 击中,击毙 美军 18 人,伤 75 人,俘虏 1 人。
美国朝 野大哗。 10 月 7 日,克 林顿宣布 将于 1994 年 3 月 31 日前
将美军 全部撤回。

 10 月 27 日,加 利宣布, 联合国在索马 里的使命是 维持和平, 而不


是给冲 突地区强加 和平,标志 联索行动从 “使用武力, 制造和平 ”
回到“ 政治解决, 维持和平” 的轨道。
 由于索 马里混乱局 势加剧,联 合国救援行 动严重受阻。 94 年 2 月
,安理 会通过 879 号决议,决 定联合国维 和部队继续 驻扎在索马 里
,并对 维和部队的 使命和权力 作出调整: 要求索各派武 装自愿解 除
武装, 遵守停火协 定;保护港 口、机场等 基本设施;帮 助人道主 义
救援工 作;帮助重 建索马里警 察系统和司 法系统;保护 联合国人 员
的安全 。

 3 月 28 日,美军全 部撤除,索 马里再次陷 入严重的无 政府状态 。


维和部 队的处境越 来越艰难。

 11 月 4 日,安理会 通过 954 号决议, 决定联索行动 的使命应于


1995 年 3 月 31 日结束 ,同时呼 吁成员国为撤 退提供援助 。

 1995 年 3 月 3 日,最后一 批联合国维 和部队在美 、意军队的 掩护


下,撤 离索马里。 同日,加利 承认,“联 索行动”是一 次失败的 维
和行动 。
 教训

---- 背离中 立性原 则, 卷入索 内战 ,公开 支持 一派


,压制 一派 。

---- 受大国 影响较 深, 维和行 动强 制性明 显, 不够


克制( 二期 部署未 经冲 突各方 同意 ,动辄 以武
力威胁 )。
三、联合国与可持续发展
 基本 概念
• 可持续 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 求又不危及 后代人满足其 需求的发展 。核心
是经济 、环境与社 会的可持续 发展。

• 环境问 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由于 自然界本身 固有的不 平衡性造成 的,如自然 条件差异、太
阳辐射 变化产生的 台风、旱灾 、地球热力 和动力作用产 生的火山 地
震的通 称为第一类 环境问题、 或原生环境 问题。
由于 人类社会经 济活动造 成对自然环 境的破坏, 通称为第二类
环境问 题,也叫次 生环境问题 。
环境 问题的特征 :整体性 、滞后性和 不确定性。
 世界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演进,见图表。

 环境问题演变的三个阶段:
• 原始狩猎阶段
• 农牧业生产阶段
• 现代社会

 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的演变
• 早期(工业革命— 20 世纪初期)
• 中期( 20 世纪 20 年代— 40 年代)
• 公害泛滥期( 20 世纪 50—60 年代,世界 8 大公害事件)
• 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时期( 70 年代以后,环境问题与环境运动的全球化

 人类文明的演进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绿色文明

时 间 前 200 万 前 1 万年 - 1700- 今天 今后
年 - 前 1 万 1700 年
社会结构 年
个体 / 部落 乡村 / 民族 城市 / 国家 全球 / 宇宙

活动范围 孤立 区域 洲际 全球

经济形式 个体延续 自给自足 商品型 持续型

能源特征 火 / 人力 畜力 化石燃料 信息

人地关系 依附自然 靠天吃饭 改天换地 人地和谐


 世界 8 大公害事件

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 多诺拉烟雾事件
 伦敦烟雾事件
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 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 水俣汞中毒事件
 骨痛病事件
 米糠油事件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名称 污染物 发生地 发生 时间 中毒 情况 中毒 症状 致害 原因 公害成因

马斯 河谷 烟尘、二 比利时马 1930 年 12 几千 人发 咳嗽 、流 二氧 化硫 山谷中工


烟雾 事件 氧化硫 斯河谷 月 病, 60 人 泪、 恶心 氧化 为三 厂多,逆
死亡 、呕 吐 氧化 硫进 温天气,
入肺 部 工业污染
物积聚,
又遇雾日
多诺 拉烟 烟尘、二 美国多诺 1948 年 10 4 天内 42% 咳嗽 、呕 二氧 化硫 工厂多,
雾事 件 氧化硫 拉 月 的居 民患 吐恶 心、 与烟 尘作 遇雾天和
病, 17 人 喉痛 用生 成硫 逆温天气
死亡 酸, 吸入
肺部
伦敦 烟雾 烟尘、二 英国伦敦 1952 年 12 5 天内 咳嗽 、呕 烟尘 中的 烟煤取暖
事件 氧化硫 月 4000 人死 吐恶 心、 三氧 化二 ,排出大
亡 喉痛 铁使 二氧 量烟尘,
化硫 变成 遇逆温天
硫酸 沫, 气
附在 烟尘
上, 吸入
洛杉 矶光 光化学烟 美国洛杉 1943 年 5- 众多 市民 刺激 眼、 肺部
石油 工业 汽车多,
化学 烟雾 雾 矶 10 月 发病 ,老 鼻、 喉, 和汽 车排 每天 1000
事件 人死 亡 400 引起 眼病 放的 废气 多吨碳氢
人 和喉 炎 在紫 外线 化合物进
作用 下生 入大气,
成光 化学 大气水平
烟雾 流动缓慢
四日 市哮 烟尘、二 日本 四日 市 1955 年 患者 500 支气 管炎 四 有毒 重金 工厂 排放
喘病 事件 氧化硫、 以来 多人 , 36 、哮 喘、 属微 粒及 二氧 化硫
重金属粉 人死 亡 3 肺气 肿
日 二氧 化硫 和粉 尘,
尘 市 吸入 肺部 并含 有钴
哮 、钛 、锰


水俣 汞中 甲基汞 日本 九州 南 1953 年 180 多人 口齿 不清 病 甲基 汞被 氮肥 生产
毒事 件 部水 俣镇 发病 , 50 ,步 态不 事 鱼吃 后, 中, 采用
多人 死亡 稳, 面部 件 人又 吃了 氯化 汞和
痴呆 ,全 中毒 的鱼 硫酸 汞作
身麻 木, 催化 剂,
神经 失常 烟 含甲 基汞
尘 的的 毒水
排入 水体

富山 事件 镉 日本 富山 县 1931- 280 人患 关节 痛、 二 食用 含铬 炼锌 厂将
(骨 痛病 1972 年 病, 34 人 神经 痛、 的粮 食和 未经 处理
事件 ) 死亡 骨骼 疼痛 氧 水 的含 铬废
并软 化, 化 水排 入河
在巨 痛中 硫 流
死去

米糠 油事 多氯联苯 日本 九州 爱 1968 年 患者 5000 眼皮 肿、 重 食用 含多 米糠 油生
件 知县 多人 , 16 全身 起红 氯联 苯的 产中 用多
人死 亡, 疙瘩 ,肝 金 米糠 油 氯联 苯作
实际 受害 功能 下降 属 载热 体,
者 10000 ,肌 肉痛 粉 因管 理不
多人 ,咳 嗽不 善, 毒物

尘 进入 米糠
油中
 80 年代两大环境灾难

 1984 年印度博帕尔毒气事件(剧毒物质甲基氰酸酯
methylisocyanate 泄露,已导致两万人死亡,几十万人受伤

 1986 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基辅)发生爆炸,引发历
史上最严重的放射性污染事件。伤亡数万人,几十万人被迫
离开家园。直接经济损失 35 亿美元。

 醒世恒言:
 人类通过求生走向毁灭—汤因比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 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

 气候变化
 臭氧耗竭
 水资源短缺(全球每天有 25000 人因不良水质而死亡, 17 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
 土地荒漠化(非洲 1/4 的土地发生退化,中国 2/3 的国土面临荒漠化的危险)
 森林的消失( 1980-1990 ,全球森林减少 2% ,发展中国家的天然林减少 8% )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目前的丧失速率,未来 40 年,拉美生物种群将损失 10-50 万
种)
 酸雨(西欧 - 北美 - 东亚)
 有毒废物和化学品的泛滥
 海洋污染(世界沿海地区的 1/3 左右处于退化的高度危险之中)
中国西北部风沙景观
中国西北部风沙景观
 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贡献

 联合国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 联合国首次将环境问题列入世界政治议程。
•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 宣

---- 联合国首次系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如何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 联合国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 主持召开一系列大型国际环境会议。 1972 年联合国
人类环境会议→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 2002 年可持续发展世
界首脑会议

---- 主持制定了大量重要的国际环境条约。
全球性环境公约基本上是由联合国发起的,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危险废
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 促进国际环境合作(建立国际合作机构,支持发展中国家
的能力建设,促进南北环境合作)
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协助 30 多个发展中国家建立环境管理部门,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环
境政策和环境法,并提供资金援助。
 结论
 联合国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事务中发挥了核心
作用
第八节 联合国与大 国的关系
 一、联合国和美 国的关系
主要创 始会员国 、联合国总部 所在地、主 要出资国、 表决机器
、多数暴 政、最大的 会费拖欠国
 历史回 顾

1. 联合国 的建 立与美 国
美国为联合国 的建立发挥 了主导作 用。
2.50-60 年代( 中期 )的联 合国与 美国
联合国 受美国影响 极大,成为 美国的所谓“ 表决机器” 。
( 1946-1965 年,苏 联共使用否决 权 105 次, 而美国一次 未用)
3.70-80 年代的 联合 国与美 国
美国在 联合国失去 多数控制, 日趋孤立,双 方关系紧
张。联合 国被美国指 责为“多数 暴政”。( 1970-1990 年,美国否
决 82 次,远 超苏联。
1982 年,联大共通 过 157 个决议,美 国只有 24 次是处 于多数一 边,
有 19 议
案,美 国投了唯 一的反对票 ,还有 8 个议案, 只有以色列 和美国在一
起。许
多美国 人认为, 联合国是贯 彻美国外交 政策的一个冷 淡和充满敌 意的

所。)

4. 90 年代至 今的 联合国 与美 国
以海湾 战争为契 机,美国重 新重视联合 国的作用,试
图通过 联合国领导 世界。但当 这一意图受 阻时,又绕开 联合国, 奉
行单边 主义。双方 关系呈现分 合交错的特 点。

 有关 对联 合国与 美国 关系的 描述
-- 联合国 离不开美国 ,美国也离 不开联合国
-- 成亦美 国,败亦美 国
-- 美国成 事不足,败 事有余
-- 热不了 ,冷不得
-- 大起大 落,错综复 杂
-- 控制与 反控制的关 系
 联合国与美 国关系变化 的原因分析
 1. 两大原 因:
-- 世界主义在美 国的兴起。 (世界的 安全与美国 的安全是紧 密相
联的)
-- 美国对二 战的胜利贡 献巨大且实力 超强。

 2. 美国拥 有巨大的军 事、政治和 经济优势, 苏联势单 力薄。

 3. 四大 原因 :
-- 第三世 界的兴起。 (联合国成 员 118 个, 其中第三世 界国家近 90
个)
-- 美国拒 不调整它 的一些政 策,如中东政 策、南部非 洲政策,与 第
三世界
国家利 益相悖。
-- 联合国 中的集团 化政治。 集团化行为对 投票有重大 影响
-- 美苏争 霸态势的 变化。
 两大原因 :
-- 两极格 局解体,美国 成为唯一的 超级大国。
-- 多极化趋势在 曲折中发展 。
 结论:
联合国与美 国的关系取 决于美国对 联合国的政 策
,而美 国对联合 国的政策又取 决于其国内 政治的走向 。美国学者
Edward C. Luck ( 前美国联 合国协会主席 ) 在回顾 了美国与国 际
联盟和 联合国的 关系之后,认 为有 8 大问题(按 难易程度排 列)
导致了 美国国内 无休止的争论 ,使美国对 联合国和其 它国际组织
的政策 时冷时热 ,反复无常:

 美国的 例外论以 及难以使本国 的政权服从 全球性机构 的决策安排


 在相互 依赖的程 度日益加深的 世界里维护 国家主权;

 对其他 国家、民 族和社会制度 持否定的态 度;


 在国际 论坛上美国经 常发现自己 处于少数派 的地位;

 将军队 交由全球性组 织指挥所涉 及的进退两 难之处;

 国家的 安全利益与国 际义务重叠 的程度;

 不断出 现的联合国的 改革和改组 问题;

 有关国 际组织的费用 分担和资助 问题一再出 现的争吵。


上海合作组织
一、 上海合 作组 织的特 点

1. 上海合作 组织是历史上 第一个由中 国倡导,在 中国成立 ,用中国城


市命名 的地区合作 组织。

2. 上海合作 组织是欧亚大 陆最大的地 区合作组织 ,面积占 欧亚大陆的


2/3 ,人 口占世界的 1/4 。

3. 形成“上 海精神”,即 五个“ C”: 信任( confidence )、交 流


( communication )、合作( co-operation )、共存 ( coexist )
和共同 利益( common interest )以及 三个“新” :新型国家 关系
(平等 互利)、新 型安全观( 摈弃冷战思 维,以谈求和 ,尊重主 权
)和新 型区域安全 合作模式( 安全先行、 全面发展,实 现多赢)
中亚地图
亚洲地图
二、上 海合 作组织 的演 变历程

 上海合作组 织发端于 1989 年 11 月中苏开 始了裁减边 境地区军


事力量 和保持边境安 宁的谈判。

 1991 年底, 苏联解体 , 15 个加盟共 和国独立。 在中国西部边 疆,


由中苏 关系变为中俄 关系及中国 与中亚诸国 的关系。

 1996 年 4 月,中 俄哈吉塔五国 元首在上海 签署《关于 在边境地区


加强军 事领域信任协 定》,形成 “上海五国 ”机制。次 年又在莫 斯
科签署 《关于在边境 地区相互裁 减军事力量 的协定》。

 从 1998 年起 ,“上海五 国”开始 地区安全合 作,联合打击 恐怖主


义、分 裂主义和极端 主义三股势 力,并就发 展经济合作 的基本原 则
达成一 致。

 1999 年 8 月,五 国元首在吉首 都比什凯克 决定启动不 定期政府首


脑及外 长、国防部长 、经济和文 化部长会晤 机制。同年 12 月,五
国安全 与执法部门负 责人商定成 立“比什凯 克小组”, 协调五国 在
安全、 反恐方面的合 作。
 2000 年 7 月,上 海五国在塔 首都杜尚别 达成一致, 建立五国“反
恐怖中 心”。

 2001 年 6 月,上 海五国加乌 兹别克斯坦 元首在上海 签署“上海合


作组织 成立宣言” ,决定成立 “上海合作 组织”,将六 国在安全 领
域加强 合作的具体 内容、方式 和程序用法 律文件的形式 确立下来 。

 2002 年 6 月,六 国领导人在 俄圣彼得堡 签署《上海 合作组织宪章


》和《 上海合作组 织成员国关 于地区反恐 怖机构的协定 》。

 2003 年 5 月,上 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元首 会议在莫斯 科举行。会议


发表了 《莫斯科宣 言》。会议 决定设立两 个常设机构, 分别是在 北
京的上 海合作组织 秘书处和在 吉尔吉斯斯 坦首都比什凯 克的地区 反
恐怖执 行委员会。 各国元首同 意,由现任 中国驻俄罗斯 大使张德 广
担任上 海合作组织 首任秘书长 。
 目前, 印、巴、蒙 等国提出希 望加入上海 合作组织。
三、上 海合作组织 形成的国际背 景

 苏联 解体 ,中亚 突然 成为地 缘政 治真空 ,成 为世界 主要


政治 力量 角逐的 热点 。中亚 及周 边国家 感到 巨大压 力,
急寻 对策 。

 三大 恶势 力(民 族分 离主义 、宗 教极端 主义 和国际 恐怖


主义 )对 中亚及 周边 国家安 全构 成现实 威胁 。

 丰富 的资 源为该 地区 合作发 展经 济提供 了强 大动力 。


  
四、上 海合作组织 面临的问题

1. 如何 发展 成员之间 的经 济合 作,切 实打 牢上海 合作 组


织的 基石 ?

2. 如何看 待美国 的因 素? (9.11 后美国 在中亚 的影 响骤增


)

3. 如何加 强中俄 在上 海合作 组织 中的 协调 , 使该组 织更


有效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
一、亚 太经合组织 产生的历史背 景

1 . 80 年代 世界 经济区 域化 、集团 化趋 势的加 强。

2 .亚 太地 区经济 的发 展及互 补性 为亚太 经合组 织的 建立


和发
展提供了 物质 基础。

3 . 80 年代 末 90 年代初 亚太 地区政 治与 安全 形势的 好转


为亚 太
经合 组织 的产生提 供了 条件 。
二、 亚太经 合组 织的提 出、 成立与 发展

1 .提出: 最早可追溯到 1965 年日本 东京一桥大 学教授小岛清 提出的


建立“ 太平洋自由 贸易区”的 倡议。此后 相继出现太平 洋经济理 事
会和太 平洋经济合 作理事会。

2 . 3 个发 展阶段:
( 1 )探索期 ( 1989-1992 ):主要是 对 APEC 的定 位,形成以 下共
识: APEC 不是封闭 的贸易集团 ,奉行“开 放的地区主义 ”;促进
经济合 作,推动贸 易自由化; 只讨论经济 ,不问政治与 安全;经 济
合作以 平等、协商 、渐进方式 进行。

( 2 )决策阶 段( 1993-1996 ): APEC 发展迅速, 贸易与投资自 由


化被确 定为 APEC 的中心目标和 任务,各种 议程和行 动计划纷纷 出
台。同 时组织化建 设也有重要 进展。领导 人非正式会议 启动。
( 3 )调整时期( 1997- 现在):面对 97 年亚洲金融风暴, APEC 无能为
力,挫伤了人们对它的信心,进入调整期。目前, APEC 的 GNP 占全球的
55% ,外贸总额占世界的 46% 。
APEC 发展历程
时间 内容 地点 主要成果
1989 年 1
澳大 利亚 前总理 霍克 发出倡 议 汉城 提议在亚 太地 区开展 政府间 合作

对 APEC 开展合 作的基 本原 则达成 一致 看法
:不搞封 闭的 贸易集 团,谋 求加 强开放 的多
1989 年 边贸易体 制; 会议只 讨论经 济问 题,不 讨论
第一 届部 长级会 议( APEC ) 堪培 拉
11 月 政治安全 问题 ;推动 本地区 的贸 易自由 化;
以平等、 协商 和渐进 方式开 展地 区经济 合作

1990 年 7 同意在 7 个领 域开 展活动 :中 国、香 港和 台


第二 届部 长级会 议( APEC ) 新加 坡
月 北被邀参 加会 议。

汉城宣言 达成 APE C 的目标 和原则 ,将 贸易


1991 年
第三 届部 长级会 议( APEC ) 汉城 与投资自 由化 作为重 要议题 。中 国、香 港和
11 月
台北加入 APEC 。
1992 年 8
第四 届部 长级会 议( APEC ) 曼谷 APEC 秘书处 在新 加坡成 立。

1993 年 第五 届部 长级会 议及 第一次 领 达成关于 促进 贸易与 投资自 由化 和便利 化的
西雅 图
11 月 导人 非正 式会议 框架和建 立委 员会; 墨西哥 加入
发达成员 和发 展中成 员分 别不迟
于 2010 年和 202 0 年实现 贸易
1994 年 11 第六届部 长级 会议及 第二 次领导 人
雅加 达 投资自由 化。 批准 APE C 非约束
月 非正式会 议
性投资原 则; 智利和 巴布 亚新几
内亚加入 。

1995 年 11 第七届部 长级 会议及 第三 次领导 人 批准大阪 行动 议程, 制定 贸易投


大阪
月 非正式会 议 资自由化 便利 化基本 原则 。

1996 年 11 第八届部 长级 会议及 第四 次领导 人 马尼 拉苏 比 批准马尼 拉关 于经济 技术 合作宣


月 非正式会 议 克湾 言。

1997 年 11 第九届部 长级 会议及 第五 次领导 人 提议部门 自愿 提前自 由化 行动方


温哥 华
月 非正式会 议 案。

关于恢复 和加 强金融 部门 的马尼


1998 年 11 第十届部 长级 会议及 第六 次领导 人 拉框架; 对部 门自愿 提前 自由化
吉隆 坡
月 非正式会 议 行动方案 没有 达成一 致意 见;俄
罗斯、秘 鲁和 越南加 入 APEC
关于解除 管制 和竞争 政策 的
1999 年 11 第十一届 部长 级会议 及第 七次领 导
奥克 兰 APEC 宣言; 让财 长全面 参与
月 人非正式 会议
APEC 进程
承诺在 200 1 年开展 新一轮 WTO
2000 年 11 第十二届 部长 级会议 及第 八次领 导
斯里 巴加 湾 谈判;达 成关 于参与 新经 济的能
月 人非正式 会议
力建设行 动议 程

2001 年 10 第十三届 部长 级会议 及第 九次领 导 讨论了反 恐问 题,承 诺推 动新一


上海
月 人非正式 会议 轮 WTO 谈判 。
三、 APEC 的特点
开放的、比 较松散的经 济合作体。 其运转不靠 谈判或规 则
,而是 靠倡导和协 商,采取“ 自主参与, 集体协商,共 同承诺” 的
方式。

四、 APEC 的结构
领导人 非正 式会议
五、 APEC 面临的主 要问 题
1. 如何 恢复 信心与凝 聚力 ?
2. 如何 实现 贸易自由 化和 经济 技术合 作双 轮驱动 ?

六、中、 美、 日对 APEC 的政策


中国:
 贸易自 由化应建 立在自愿参与 、协商一致 和自主行动 安排基础之
上。
 坚持灵 活性原则
 坚持非 歧视原则
 重视经 济技术合 作
 不应改 变亚太经 合组织的性质
美国:
 保持美 国的领导 地位。
 侧重贸 易投资的 自由化。
 倾向建 立有约束 力的机制。
 坚持一 定的区别 对待,对非成 员应以互惠 为原则,避 免搭便车。

日本:
 坚持开 放的区域 经济联合,不 搞实体性组 织。
 坚持非 歧视性原 则。
 坚持单 边自主原 则。
 坚持地 区经济技 术合作原则。
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
 简称东 盟 ,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是由东南
亚国家 组成的区域 性合作组织 。

一、东 盟的演变 :在曲折中 不断发展壮 大


1. 冷战时期 可分为两个 阶段:
(1)1967 年 -1976 年:磨 合阶段, 主要是协 调内部成员之 间的关系

1967 年 8 月 8 日,马 、菲、泰、印 、新在曼谷 发表《东南 亚国家


联盟成 立宣》,东 盟宣告成立 。东盟的宗 旨:通过共同 努力加速 本
地区的 经济增长、 社会进步和 文化发展; 促进区域和平 与稳定。

 菲马科 雷吉多事 件与东盟的 第一次危机


1968 年 3 月,菲 马围绕沙 巴问题争 端再起。 9 月,马 宣布与菲断
交。经 多方协调, 1969 年 12 月,双 方复交。
 新印 海员 事件与 东盟 的第二 次危 机
1968 年 10 月,新加坡处 死了两名潜 入新的印 尼海员,导 致两国关
系急剧 恶化。在泰 国的调解下 ,终于实现 关系正常化。
 这一 时期 经济合 作成 效甚微 。

(2)1976 年 - 冷战结 束: 起飞阶 段


1976 年 2 月,第 一届东盟 首脑会议 在印尼巴厘岛 举行,通过 《东
南亚友 好合作条约 》,并决定 在印尼建立 东盟秘书处。 从此,东 盟
的发展 进入一个新 的时期。特 点:
 政治合 作成果丰硕 ,东盟国际 地位大大提 高。
---- 坚持地 区中立化和东 南亚地区无 核化主张。
---- 促成柬 埔寨问题政治 解决,声望 大增。
---- 进一步 协调成员国之 间的政治关 系,内部团 结加强。
---- 文莱入 盟( 1984 ),大 东盟计划 启动。

经济合 作渐有起 色
--- -1 977 年开始建 立区内特惠 贸易制度;
--- - 提出“ 东盟工业 化计划” ,兴办政府间 联合经营的 大型工业
项目。 但效果不理 想。
--- - 在国际 经济活动 中采取一 致行动,增强 了谈判实力 和地位。
东盟参 加了 10 多个国 际性的原 料生产与输出 国专业性组 织,如天
然橡胶 生产国协会 和锡生产国 协会等。

2. 冷战结 束后也 可分 为两个 时期


(1) 1 997 年亚洲金 融危机之前 ,东盟全面发 展,处于鼎 盛时期
,具体
表现:
--- - 经济高 速增长, 经济合作 深化。
90 年代前 半期,东 盟国家 GDP 年平均 增长率超过 7% ,位居世
界前列 。 19 93 年启动 东盟自由贸 易区计划, 2003 年建成自由 贸
易区。 次区域经济 合作也如火 如荼,如南 三角计划(由 新加坡、 马
来西亚 的柔佛与印 尼的廖内群 岛组成)。
--- - 规模不 断扩大, 内部团结 一致。
199 5 年,越 南入盟, 19 97 年老挝、 缅甸跟进。 大东盟计划 进
展顺利 ,离真正的 大东盟只有 一步之遥。 东盟内部空前 团结。
---- 国际声望 日隆。
1994 年建立东盟地区 论坛( ARF ) ,95 年东南 亚十国签 署《东
南亚无 核区条约》 , 1996 年倡议 举行亚欧 会议,“小国 领导大国
”。

( 2 ) 1997 年亚洲 金融危 机之 后,东 盟进 入全 面调整 时


期。
---- 亚洲 金融危机重 创东盟经 济。
---- 东盟内部政 局动荡,分歧 增多。
---- 东盟国际地 位下降。
 10+3 机制 1999 年柬埔 寨入盟, 大东盟最 终形成。

二、东盟 的决 策方式

 完全平 等、协商一 致
 10-X 原则
 与区外 发生争议时 ,其立场向 受影响最大 的成员的立场 靠拢
三、东盟的组织结构

首脑 会议 (三 年一次 正式 会
议)
世界贸易组织( WTO )
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处理国际贸易规则的国际组
织,其目标是使国际贸易更自由、更顺利、更具可预见性。

一、世界贸易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关贸总协定的产生(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

1. 二战前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争论
 15-17 世纪,重商主义与高关税
 18 世纪,亚当 . 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 :每个国家应根据各自的优势条件,产生其成本最低、绝对
有利的商品,主张实行专业化分工,进行自由贸易。
 大卫 .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按比较成本原则进行国际分工,
( 1 )可以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专业技术和生产效率,并且节省劳动
时间,促进发明创造,扩大生产规模;( 2 )在自由贸易下,可降低进
口商品
价格,减少消费者支出,提高消费者福利;( 3 )有利于增加各国生产总
值;( 4 )有利于促进公平自由竞争,提高劳动生产率;该理论成为关
贸总协定倡导的开放贸易体制的理论基石。

 美德的贸易保护理论:美国的代表人物是亚历山大 . 汉密尔顿,德国的
代表人物是 F. 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理论忽视各国的利益和特殊情况,
一国应对其幼稚工业进行保护,主要手段是禁止输入和征收高关税。以
免税或较低的进口关税鼓励复杂机器的进口,保护时间为 30 年。这就
是有名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 关税战与二战

2. 《哈瓦那宪章》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和职能
 宗旨:
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的歧
视待遇,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 职能:
---- 组织缔约方之间的多边贸易谈判,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
等办法形成一套一致同意的管理政府贸易行为的多边规则,
促进贸易自由化。
---- 作为贸易谈判场所,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强化和延伸规
则的适用范围,使贸易环境自由化和更具有可预见性。
---- 作为各缔约方借以解决与其它贸易伙伴争端的国际法院

三)关贸总协定的作用
---- 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 发展了一套国际贸易政策体系,成为贸易的交通规则;
---- 缓和了缔约方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矛盾;
---- 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起到积极作用。

四)关贸总协定的局限
---- 关贸总协定是临时协议而非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其权威
性和效力受到一定影响。
---- 关贸总协定仅管辖货物贸易,这与世界性产业结构向第三
产业转变,国际服务业及投资迅速发展的态势不适应。
---- 关贸的争端解决机制在作出决策时,要求所有缔约方“完
全协商一致”,降低了关贸处理贸易争端的能力。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
1994 年,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会议通过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1995 年元旦,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和职能
 宗旨:
----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
求。
---- 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
----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
护环境
---- 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
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 目标:
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
产权等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
 职能:
---- 组织实施世界贸易组织负责管辖的各项贸易协定、协议。
---- 为提供谈判场所,并为发动多边贸易谈判作准备。
---- 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 定期评审成员的贸易政策和法规。
---- 协调与世界银行、 IMF 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避免政策
冲突。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两大基本原则
 最惠国待遇原则
一成员对于原产于或运往其它成员的产品所给予的优
惠、特权都应当无条件地给予原产于或运往所有其它成员的
相同产品。
 国民待遇原则

指一个国家给予在该国境内的外国公民、企业和
商船民事权利方面与其国内公民、企业和商船一样享有同等
的待遇。

五、世界贸易组织的机构

1. 部长级会议
2. 总理事会
3. 各专门委员会
4. 秘书处
六、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的区别
---- 世界贸易组织是具有国际法人格的永久性组织。
---- 世界贸易组织管辖范围广泛。
----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承担义务的统一性。

You might also like